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火苗一个人死了,就是一盏灯灭了一个人死了,我们点起一盏灯来纪念他总有些什么是不会消失的一个人扛着犁,从田野的远处慢慢走来把翻耕过的土地留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1987年第5期《收获》杂志推出了先锋小说专号,开启了对中国当代文学至关重要的"先锋小说运动",但只要看过那期杂志,我们便会发现,目录上并没有"先锋小说"这四个字。二十七年后的2014年,《收获》杂志以专号的形式,推出了基本生于1980年代的青年作家作品专号,目录上同样没有过多的说明,但仔细读过之后,重大的差异便出现了——除却年龄代际,我们很难从这些作家作品中提取出一个鲜明的公约数。即是说,他们虽然年

  • 标签: 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收获》 青年作家 代际 历史叙事
  • 简介:不同于《有这样一个小院》《小井胡同》等作品对民族历史的理性反思,李龙云以“知青”为题材的话剧作品,融进鲜明的个体记忆和浪漫笔法,缔造了属于李龙云的个人标签,从话剧探索的多样化和独创性角度来说,它们甚至比《小井胡同》更为耀眼。以下乡知青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三部话剧,有引起轰动的《洒满月光的荒原》(以下简称《荒原》),有从未被搬上舞台的《这里不远是圆明园》(以下简称《圆明园》),也有反响寥寥的《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以下简称《叫我一声哥》),它们共同构成了李龙云的“知青”系列。

  • 标签: 话剧作品 “知青” 《荒原》 龙云 《洒满月光的荒原》 《小井胡同》
  • 简介:施蛰存于1930年代凭借其心理分析小说跻身文坛,他吸收了弗洛伊德主义,善于将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在当时的文坛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图通过对收在其代表作《梅雨之夕》中《魔道》的解读,兼及《夜叉》和《旅舍》,来窥视施蛰存是如何在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照下将现代人焦虑的心理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现代人的焦虑心理 文本解读
  • 简介:常用汉字是现代日语汉字使用的标准,2010年常用汉字改定后将陆续成为各阶段考试的考察对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的汉字读音考察项目也是紧紧围绕常用汉字表进行的,预计改定后的常用汉字表在2015年度日本语能力测试中将有所体现。为此,以近年来一级真题为研究对象,总结了JLPT中第一题汉字读音项目的出题倾向,以期对广大应试者及考试指导教师有所帮助。

  • 标签: 改定常用汉字表 汉字读音 音读
  • 简介:对话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并使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对话的视角分析测试文本的语篇意义,强调了测试文本中饱含的主体间对话性。测试主体对测试文本的解码与重构充分说明了对话性对提高测试效度的意义。藉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标准化测试中“非标准化”因素对测试效度的影响,为提高标准化测试的效度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复调 超语言学 对话 标准化测试 文本 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