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称韩国阳明学为'实心与感通的阳明学',对郑齐斗和江华学派以及对郑寅普的思想特征进行了考察。毋庸置疑,阳明学是从中国传至朝鲜,但是朝鲜阳明学的形成和展开并非仅仅是对中国阳明学的简单因袭和教条主义的追随。在朝鲜阳明学是根据朝鲜的现实,尤其是阳明学者们为了解决自身生活的时代所直面的实际问题提出和确立的新方案。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朝鲜的阳明学是朝鲜性理学和中国阳明学相融合之产物。若追寻实心与感通的根源,可追溯至成浑与李珥。朝鲜阳明学者一方面继承成浑与李珥的性理学,另一方面接受中国的阳明学,不同于性理学和中国阳明学的朝鲜阳明学亦由此产生。可以说,朝鲜阳明学具有开放性、主体性和创造精神。不仅如此,朝鲜阳明学者并未停留在观念的知性游戏之层面,从实心出发诊断时代问题,感受百姓的痛苦为己身之痛苦,试图通过权道来解决时代问题,不仅努力推进制度改革救济苦难中的百姓,更是以身力行。由此可以见得其'实践精神'和'爱民意识'。朝鲜阳明学所具有的'开放性'、'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精神'和'爱民意识'正是'实心与感通的韩国阳明学'的特征。实心是完全去除虚伪和利己之心,是天赋的、真实的心。这便是王守仁所谓'良知''仁心'。实心的关键点在于实心是感通的主体。有实心,则无彼此和内外的间隔,民众的苦难和痛苦可感知为己身的痛苦。因为感受到痛,便不能无视民众的痛;正因为不能无视,所以才努力通过制度的改革,或通过实质的实践行为来救济民众于痛苦之中。郑齐斗、郑寅普是用实心来直面现实,批判当时拘泥于虚伪的名分与形式的既得权力者,与百姓相感通,时而通过制度的改革,亦通过实践来关怀百姓之疾苦,致力于救济百姓。实心与感通并非是过去的遗物。今天的市场经�
简介:由《礼记·礼运》而来的一家一人观念,在宋明时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气性之和合导出了博爱的"大家"说,而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成为王阳明仁说的中心课题。"心体之同然"与"一体之仁"相结合,并随着良知的发用而呈现。博爱是有边际的,爱善是博爱的内容限定。生物之心意义上的天下一心,可以辅助发明心本论哲学的以心为本和社会人伦意义上的同心同爱。"致良知"为博爱的实现提供了最重要的心理动因,而且直接担负起了践行博爱的道德责任。生民的困苦通过"一体之仁"的心理架构而转移到"我"的身上,不忍人之心已转换成义不容辞的救济职责。博爱的施行并不拒绝回报,互惠是施行博爱的理想结果。
简介:韩国的性理学研究一直围绕理学展开,遵循阳明学的传播和接受,最近韩国学界开始关注和考察性理学之心学。本文对韩国颇具代表性的性理学者'李滉'的思想展开探究。李煌从批判的视角展开对于阳明学的诠释,并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心学体系。之所以将退溪的学问判定为'心学',有如下三点:第一,退溪比朱熹更强调对道德主体的探索,这点将其思想与阳明'心学'区别开来。第二,元代以后,退溪对程朱学内的'尊德性派'加以继承和发挥。第三,退溪心学是在重新审视和关照程朱学和陆王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思潮。笔者对将尊德性与敬的学问倾向作为断定退溪心学的根据存有质疑,并首先考察以'敬'为中心的退溪的修养功夫展开本文的论述。
简介:说到山,人们自然就想到一千多年前刘禹锡《陋室铭》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似乎有山就有神仙,有神仙就有灵气,有灵气就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