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但它并不仅仅是地理学所关注的课题。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句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诗人墨客在茫茫时空和沧桑巨变面前的情感体验;“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动,无非是天。一身在天里行,如鱼在水中,满肚子里都是水”(《朱子语类》第九十),则是哲人睿土在覃思玄想中生命与自然的契合。而在历史学与地理学上,这一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其二是自然环境对人性塑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值得商榷的是
简介:<正>理学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理学的最大特色是天理论。理学家认为“三纲五常”即至诚至善的天理,万物与人在物化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禀受了天理,但人心是“气聚之物”,它包含了邪恶的因素——人欲,人若不时时具警惕之心,人欲就会将天理遮蔽。理学家因此而认为人有两重人格心理:人心与道心。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所以他们强调以天理来克制人欲,即“存天理,灭人欲”。二程说:“不是天理,便是人欲。……无人欲即皆天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朱熹说:“天理人欲常相对。”(《朱子语类》卷十三),“学者学圣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