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与过去相比,亚洲人结婚越来越晚,结婚的越来越少。该趋势对女性、传统家庭生活及亚洲政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婚姻 逃离 家庭生活 结婚 亚洲
  • 简介:汉字形体演化的历史总体上可以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为标志,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隶书产生以前,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具体创制法是"画"。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由物象转换为词的音义。这一转换否定了汉字形体象形和一物多形等现象的存在价值,在快速书写等实际需要的触动下,汉字的具体写法由"画"变成了"写"。汉字形体演化是分阶段进行的,且环环相扣,经历了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定向,从物象绘制到音义参构,从象形组合到会义、音义组合,由象形、亚象形发展到音义符号等重要环节。

  • 标签: 汉字 演化 物象
  • 简介:本文讨论'把'字句的三种功能动因,主要讨论'NP1把NP2VR''把'字句,这类'把'字句是在通格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施格成分(施格化操作)得到的,施格化操作的功能动因是引进并凸显使因者,因此这一类'把'本质上是施格化句法操作的功能标记。由于结构类推的作用,某些宾格结构中的宾语也可以先通过隐性的被动化操作然后引进施格成分构成合格的'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普通话的汉藏语语系类型、语序混合类型、主宾格-施通格类型混合的产物。本文最后对'把'字句的三种功能驱动因素作了说明。

  • 标签: 通格 施格 宾格 “把”字句 施格化操作
  • 简介:连词“与其”本是一个跨层结构,后来才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与其”的词汇化可分为两个过程,即“与+(其+VP)”结构由“动宾结构”发展为“介宾结构”的过程和连词“与其”从介宾结构“与+(其+VP)”中产生的过程。“与”的虚化、“其”指代功能的弱化是“与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而韵律构词的规则是“与其”词汇化的直接动因

  • 标签: 词汇化 虚化 指代功能 韵律
  • 简介:文章尝试从语言范畴的连续性及言谈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动因。我们认为汉语词与短语结构方式的共通性是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动宾结构的言谈表达功能是其内在动因,言谈交际的促动是其外在动因

  • 标签: 离合词 离析 言谈交际 信息度 事件化
  • 简介:介词悬空有承前省略、隐含脱落与紧邻凝固等方式。形成的句法后果是:词性不变,独立转类和参与重构。悬空动因既与汉语类型特征、介词演化来源有关,也受到词语韵律节奏的制约和语用表达需求的驱动。悬空后的作用在于关联化、标记化与情状化。揭示介词悬空的规律与功用,有助于认识介词的性质,阐释相关的语言现象。

  • 标签: 介词悬空 后果动因 功用 双音节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双宾式'和'与格式'并存于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给予'.作为内部结构复杂的'给予','转移'和'到达'是其核心成分,分别由'V'和'给'记录并由'V+NP3'和'给+NP2'表达.线型序列上先'V'后'给'的格局是'双宾式'和'与格式'的共性所在,表征着人类对'转移'和'到达'在时间上的体验与认知.双宾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融合,与格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分离,分别映射着'转移'和'到达'在人类概念体系中的能否独立.双宾式倾向于表示现实语气,与格式倾向于表示虚拟语气,凸显了人类语言跨越时空的特性.

  • 标签: 给予 双宾式 与格式 动因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式的范畴,"一+量+形"构式是在数量构式"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式化的。其得以构式化的关键前提——"一+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方言作为前景化的语言,在鲁迅小说《离婚》中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社会地位以及展示地域风情等重要功能。本文统计出该小说原文本中的主要绍兴方言共73条,将其划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言、风俗和地方特有表达用语共4类。基于阿克西拉的有关文化专有项的11种翻译策略分类法,具体对比分析了王际真、杨宪益夫妇、莱尔和蓝诗玲所译的4个英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认为对于方言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以最大限度地准确再现原文的前景化效果为前提。

  • 标签: 《离婚》 方言 前景化 英译策略
  • 简介: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 标签: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 简介:协议离婚,是如今人们离婚方式的一种常态。离婚协议书是夫妻在协议离婚时,当事人向婚姻登记部门提交的一个法律文件。一般来说,离婚协议书的写作并不复杂,它无非是要表达或者说清楚三个问题:双方同意离婚的意思表示;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在没有未成年子女的情况下,需要说明的也就是两个问题。

  • 标签: 离婚协议书 协议离婚 未成年子女 夫妻共同财产 分割问题 财产分割
  • 简介:摘要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一书的上编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并且提出六种象似性动因复杂性、独立性、对称性、次序性、重叠性、范畴化。本文将运用独立性、对称性、次序性、重叠性四个理论来分析汉语的字词,从每一种动因出发,寻找汉语中的实例,文章重描述和分析,以达到用汉语词汇的实例去解释西方理论的效果。

  • 标签: 张敏 象似性动因 汉字 汉语词汇
  • 简介:从言语行为的动因看交际语句主观意思的表达朱达秋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写作也就是在进行某种行为。所谓交际,就是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一种活动,即言语活动。交际的最小单位是语句,一个语句体现一个言语行为。现代语义学认为,句子的语义是由各种不同的成素组...

  • 标签: 言语行为 动因 交际语 直接解释法 说写 言语动词
  • 简介:卡特尔政党模式是西方政党类型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其显著特点是政党与国家的结合以及政党之间的频繁联盟。因此,卡特尔政党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对政党作为治理工具特性的强化,以及对传统西方以“选举竞争”为基础政党理论的颠覆。从组织结构、社会基础、财政资助和政党竞争等四个维度出发,卡特尔政党模式显然已经在德国兴起。本文认为,选民代际更替和新社会运动对政党功能的部分替代是德国政党卡特尔化的结构性原因;主要政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结盟而非竞争的方式进行运作则是行动者因素;德国国内治理问题、外部环境压力以及政治文化的改变也是影响德国政党卡特尔化的情境因素。

  • 标签: 政党类型学 卡特尔政党 德国政党
  • 简介:字母词在话语中运用,其产生有话语层面的动因,具体表现为屈从动因和捍卫动因。其中屈从动因可以分为外部屈从和内部屈从,捍卫动因可以分为能指捍卫和所指捍卫。动因不同,支配字母词的生成规则也不尽相同。由动因引发的生成规则,生成字母词的“原型”。字母词“原型”在话语中运用时,有时直接以“原型”形式进入语用场;有时则受到汉语本体影响,与某些汉语成分发生一定的联系。通过规则控制,可以圈定字母词的范围,发现字母词的不同用处,为字母词的规范和教学奠定基础。

  • 标签: 字母词 话语 生成规则
  • 简介: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例如:王力先生解释说:"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1]另一种解释是从一词多义方面讲的: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2]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原因:一、语音简化说;二、表意明确说;三、汉民族的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 标签: 汉语词汇 复音化 动因 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