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使用语音格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擦音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有关参数进行归一化和相对化,提出了擦音的G值和D值,并对北京话的5个清擦音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擦音格局分析看到,北京话的5个清擦音相互之间具有较为清晰稳定的位置关系,擦音[s]与[X]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摩擦性质,共同构成了擦音格局的极限范围。擦音格局分析能够清楚地展示擦音的声学特性与生理特性。

  • 标签: 北京话 擦音 语音格局
  • 简介:本文以合肥、南京和北京的语言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居民的语言适应行为及其特点进行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移民都存在语言适应行为。这种适应行为体现在宏观语码的选用和微观语言变项的使用方面,其总特点是"趋高避低"。这种"趋高避低"的行为对普通话和方言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它会使两个系统中高声望变式逐步扩大使用空间,低声望变式逐渐衰减直到彻底消失。

  • 标签: 城市化 语言适应行为 语言使用 语言变化
  • 简介:2012年11月20日至21日,“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4届年会在北京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主办方为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中心,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协办。

  • 标签: 德国研究 北京 年会 中国社科院 中德合作 学术报告厅
  • 简介:2012年4月27日下午4点,“北京大学国际汉语讲坛”第六讲在北大俄文楼215举行,本讲的嘉宾,香港浸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JasonSPolley博士和香港浸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黄良喜博士应邀分别做了题为“ReadingWatchmen:WatchingAmerica”和“BridgingPrejudiceandIdeal:astoryofteachingtheoreticallinguisticsinHongKong”的演讲。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刘颂浩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坛。

  • 标签: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 讲坛 国际 英语语言文学 香港浸会大学
  • 简介:2012年5月5日,第四届北京外国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初赛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来自北京35所高等院校的180名留学生参加。初赛紧扣“留学生活”主题,在“连词讲故事”环节,选手随机抽取三个关键词,现场发挥想象力并快速运用汉语实用语法知识组合成一段情节完整的故事。才艺展示环节对表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选手需要在三分钟内演示特长,并通过配音配乐、服装、化妆、道具等多种手段,突出表演的创新性、艺术性和可观性。相对海选,初赛的赛程设置提升了汉语考查难度,

  • 标签: 外国留学生 初赛 汉语 北京 大赛 首都体育学院
  • 简介:2012年5月2日,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承办的“国家汉办外国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之2012泰国研修班在教四楼105教室举行了开班典礼。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和北京语言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共同承担本期教师研修项目的具体工作。该班40名学员主要为泰国土汉语教师,也包括部分泰国教育部官员。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刘长征为学员介绍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概况,并对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陈若凡介绍了课程设置情况及相关活动安排。

  • 标签: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教学 研修班 国际 泰国 教学研究基地
  • 简介:第二届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学实践大赛于4月26日在主北253举行,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劲松教授、郑艳群教授和汉语进修学院陈默老师作为评委嘉宾出席了本次大赛。本次大赛包括提交教案、课堂模拟教学、评委提问及点评三个环节。选手自选课型独立设计教案,开场后交给评委老师评阅,然后每人限时12分钟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最后由评委老师对选手的讲课内容进行提问,并对教态仪表、教案编写、发音清晰度、课程讲解、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现场点评。参赛选手各有特点,借助场景重现、多媒体课件,联系留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话题等手段与学生互动,使得现场高潮不断。大赛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 标签: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研究 教学实践 大赛 参赛选手 模拟教学
  • 简介: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外部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曲靖城市的形象传播是文化的体现,是国内外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结果。曲靖城市形象的传播须注重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曲靖城市形象的定位以及城市的特色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设计,在市政府的有关政策指导下,利用城市合理的内部和外部资源,使曲靖城市的形象树立在全球化发展的市场中稳定扎实。

  • 标签: 城市形象 跨文化交流 城市定位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理据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理据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据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理据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理据,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理据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理据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理据(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理据,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