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国际汉语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国别化的提法,被广为使用,但因所指不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不甚清晰,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不能笼统地谈国际汉语教育的“国际化”,要分别对待,以利于国际汉语教育的长期发展.汉语作为外语教师应该本土化,也就是应该大量培养母语非汉语的本土汉语教师,大力提升汉语水平,完善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逐渐使其成为国际汉语教师主体.汉语课程设置应国际化,其缺失表现在,多少忽视了系统语言知识的讲授.汉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该国际化,这之中要让外国学习者了解并掌握汉语的思维习惯,从而学会正确的汉语表达方式.汉语作为外语教材的语言内容,不能国际化.作为语言教育用的国别化汉语教材,应该教授标准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汉字.
简介:文章通过调查宋代至清代的语料说明,“仅差+否定词+VP”结构中的“仅差”义副词和否定词经历了一系列的词汇替换过程:“仅差+否定词+VP”结构在宋金时期只发现2例,元代有了显著增长,元、明、清代分别主要使用“险/险些儿+不”、“险/险些(儿)+不/不曾”、“差一点(儿)+没/没有”。当“了”与“仅差+否定词+VP”共现时,“了”为补语,VP在“仅差+否定词+VP”中表现出强烈的负向语义信息倾向。“仅差”义副词由于语义分工以及主观化等作用,导致“仅差”义副词在不同语义区间赋值,当VP为正向语义信息时产生了“基本一样、分明”等肯定语义信息。这种分野为“仅差+否定词+VP”带来了不同的语法后果,即:[[仅差+否定词]+VP]和[仅差+[否定词+VP]]。
简介:语言教学中教师、教法、教材三者起核心作用的是教师,但教材具有决定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要作用,海外华文教师因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对教材的依赖度更高.目前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或学习目的编写的华文教材已然不少,但教材本土化效果仍不尽人意,一直是热议的话题.文章分析了华文教材编写现状和华文教材的华文性特征,认为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信息不对接和华文教材中太过强调体现文化元素,是造成华文教材本土化困难的主要原因;建议华文教材本土化工作重心和视线应该发生转移,从关注如何满足某一地某一群体的教材需求,转而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关注互联网技术给人们语言学习方式和语言教学模式带来变革和冲击.海外华文教师利用网络获取“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降低对书本教材的依赖程度,可能是华文教材本土化工作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