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作为黑人女权主义文化诗学的领军人物,胡克“越界”的学术话语和文本书写形式成为当今黑人理论界中最独特的风景。胡克独创性地运用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理论话语与非理论话语、标准英语与黑人口语等多声部叠加的“克里奥连贯体”的批评策略,质疑和颠覆了西方支配性的理论话语模式,“喻指”性地改写了主流学术话语的本质,重新书写了“多样性”的批评话语。

  • 标签: 贝尔·胡克斯 学术话语 书写政治 批评策略
  • 简介: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与其同时代的美国女诗人西维娅·普拉的作品中都包含大量对死亡的书写,但是两者笔下的死亡意象却有着诸多不同。文章将两位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诠释,如果说普拉眼中的死亡是一场夸张的狂欢,那么拉金笔下的消亡则是低调陈述与轻描淡写;文章继而发掘两者对待死亡的态度:拉金更多的是恐惧,而普拉则是痴迷。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对生命本身的敏感,不麻木地活着,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原因。

  • 标签: 菲利普·拉金 西尔维娅·普拉斯 死亡
  • 简介:本文认为建筑学家弗雷德里克·基勒和生物符号课题相互关联,二者共同奠定了导向建筑一生物符号学的范式框架。该范式用生物符号学理论来认知建成环境,提供了一种形塑建成环境的方法,支撑(并有利于)人类以及有机体的空间智能。于克斯库的环境中的机体,可能是解决内-外问题的基石。皮尔斯的符号模式和符号理论则强调为什么认知和内-外的综合是符号阐释的条件。差异原则,即贝特森生态立场的基础,将两者相连,形成生物符号学课题。本文重点讨论奥地利裔美籍建筑师、理论家、剧院设计师、艺术家和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基勒(1890—1965),他毕生的事业是通过建筑来统一各门科学和艺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率先具体描绘出了沟通人文科学与生物符号学的桥梁。他的中心观点是"延续性",从这一观点他提出了"无尽的空间"这个概念。他的观念不同于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人对无限空间的看法代表着当时现代主义的理念。"联系"是基勒的关联主义宣言,它提供了一个在人文科学,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中具体应用生物符号学思想的具体方法。

  • 标签: 弗雷德里克·基斯勒 雅克·冯·于克斯库尔 建筑学 生物符号学
  • 简介: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诗歌翻译要注重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文化交流是诗歌翻译的根本功能。译者要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象,达到文化的移植与再生。

  • 标签: 巴斯奈特 诗歌翻译 文化传递
  • 简介:'俄罗斯世界杯,中国除了国足没来,剩下的都来了。'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中国品牌异军突起,与国外品牌共赴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本文选取30则中外广告语进行对比研究,以霍夫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中的两大维度: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为理论框架,采用数据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异同及其成因,在霍夫泰德的结论的基础上得出具有世界杯特色的研究结果。

  • 标签: 文化维度理论 俄罗斯世界杯 广告语 跨文化交际
  • 简介:弗雷德·黑多克(АльфредХейдок)虽然是一位成名比较晚的俄罗斯侨民作家,但是他的作品都很具有代表性,也可以说他的作品是中俄合璧文化下的产物。他具有令人惊叹的才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使每一个刺痛人心的社会问题变得可以触摸,引起人们的注意。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中,阿弗雷德·黑多克的作品是最缺少内在规律性的,其基本的状态是:一个作品,一种特点。通过研究阿弗雷德·黑多克的小说《满洲公主》(《Маньчжурскаяпринцесса》),我们不仅看到了东北历史上中俄两个不同民族共处的特殊时期里的人和事,体会到了阿弗雷德·黑多克对生活的理解和诠释,而且还感受到了这位作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 标签: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 阿尔弗雷德·黑多克 《满洲公主》
  • 简介:顺治四年(1647年),京城镶红旗满洲觉察氏叶成格承袭骑都尉,缘自其父巴智宜喇赤“从征积有军功”而追赠的世职。至顺治八年(1651年),叶成格凭“巴智宜喇赤之裔”身份获诰命,授为通议大夫。同时,覃恩封赠其祖父阿哈(阿海)、祖母赵佳氏。迨至顺治十四年(1657年)叶成格祖父母再获诰封。溯自福陵觉察氏始祖索火,阿哈、巴智宜喇赤、叶成格一脉世系清晰,其满汉合璧诰命的留存,可资觉察氏研究。

  • 标签: 叶成格 诰命 觉尔察氏
  • 简介:巴别的小说主题呈现出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同在性与审美化、对话性与互动性。在《骑兵军》《敖德萨故事》与"童年与成长故事"中,主题的悖论性表现为暴力与人性的多层关系,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冲突,欲望与苦难的彼此勾连,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联。这种悖论叙事融合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理念,以审美的力量消弥严肃文学与通俗小说的文学范畴,把阳光的南俄写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并见证知识分子与作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主题 悖论叙事 身份认同
  • 简介:巴别小说的情节设置具有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两个或多个不同情节大相径庭,相邻而现,形成美丑相见、明暗交替的艺术效果.这在《骑兵军》中表现为浪漫的诗意描写与残酷的自然呈现前后对照,在《敖德萨故事》中表现为热烈的暴力叙述与幽默的温情眷念明暗对比;在《我的鸽子窝的故事》中表现为鮮亮的叙述光线与内敛的心理暗影相互交替.这种巧妙整合对立情节的悖论性,与巴别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密不可分,既体现出他不同于官方主流的伦理身份与自我认同,也提升了20世纪早期俄罗斯小说的表现手段和叙事诗学.

  • 标签: 巴别尔 情节设置 悖论性 叙事诗学 身份认同
  • 简介: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提出了存在论,其思想以人的存在为基础,重新提出,并希望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希望勾勒海德格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这种特殊存在者的刻画,借助海德格的基础存在论,联系社会实际,对人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 标签: 从哲学的角度 认识自己 分析
  • 简介:摘要黑格眼中的西方市民社会,具有“精神动物”的特征。一是市民社会作为家庭和国家的否定中项而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是市民社会将个人的“需要体系”凝聚为社会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引申出国家作为伦理实体存在的逻辑。三是市民社会有三个构成“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四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构建的国家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时也导致第五个特征,即西方市民社会存在种种危机,难以克服。黑格的市民社会生成逻辑及其特征,为我们研究西方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 标签: 市民社会 伦理 理性
  • 简介:曼德施塔姆为俄国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其诗用典丰富,富于哲理,该特点使他的诗作常令读者不解,然而也正是因此诗歌能在阅读者的反复推敲下,不断给人带来新的感受与启发。本文从时间、空间,及意象色彩语言角度探析曼德施塔姆诗歌《白雪蜂房更为平缓》中的暗示性的抒情表达,通过对立的意象来分析曼德施塔姆饱含深意的诗歌语言。

  • 标签: 曼德尔施塔姆 诗歌 意象 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