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较差,改善这类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回归社会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治疗方式被证明能够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是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可量化标志,与血管内皮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免疫炎症反应激活诱导血脑屏障损伤以及红细胞降解导致的铁沉积等相关。考虑到水肿具有占位效应,水肿与继发性损伤直接相关,以及水肿生长多变,生长窗口期长的特点,阻断血肿周围水肿的异常扩大已成为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诊疗靶点。未来,针对血肿周围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自然发展及其危险因素实施整体化和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并开展相应的临床前或临床转化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口腔肿物的诊疗经过。患儿母亲于孕中期超声发现胎儿口腔肿物,羊水染色体核型及微阵列分析未见明显异常。孕晚期复查肿物较前长大。足月后患儿经剖宫产娩出,因口腔肿物影响喂养,行口腔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术后4个月随访,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患处无复发。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首发症状为下肢淋巴水肿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要点和干预措施,作者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2007年5月22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33例以下肢淋巴水肿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57.5±15.0)岁。淋巴水肿病史为1个月~2年,临床表现常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以及肿物、疼痛、贫血、肿瘤标志物异常。辅助检查(超声、磁共振、CT和放射性核素显像)异常率较高。病理诊断分析27例患者的28个组织标本(淋巴结、肿物、骨髓穿刺、前列腺穿刺标本),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19例,来源于间叶组织1例,来源于淋巴造血组织8例。分析23例淋巴结组织,肿瘤来源多为距离淋巴水肿肢体较近处的病变器官和组织。总之,首发症状为下肢淋巴水肿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容易被临床所忽视,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可明确诊断及提早预防,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应用胎儿模型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作用。方法:本文选取2020年1月到12月内医院产科超声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40例作为对照组,另外选取2021年1月到12月内医院产科超声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40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另外联合胎儿模型系统使用。结果:观察组培训后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培训后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评价、人际关系技能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科超声住院医师,采取胎儿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医师理论知识,有利于强化医师操作技能,优化医师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医师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值以及不同风险因素对无创产前检测(NIPT)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预测值(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IPT检测的样本,共81 838份。NIPT提示为高风险的样本,后续行侵入性产前诊断,计算对应的PPV。比较不同Z值区间样本的PPV的差异;将进行NIPT检测的人群分为高风险组和非高风险组:高风险组(n=39 114):包括超声软指标异常、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高龄妊娠;非高风险组(n=42 724):包括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和低风险。对比不同风险人群进行NIPT检测后PPV的差异;分析不同Z值和不同风险组间PPV的差异。结果NIPT共检出471份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样本,包括362份21-三体高风险、77份18-三体高风险和32份13-三体高风险。经侵入性产前诊断,最终确诊的样本分别为226份、46份和6份,对应的PPV分别为79.3%(226/285)、82.1%(46/56)和27.3%(6/22)。21-三体和18-三体的PPV与Z值大小皆呈正相关(r=0.92、0.62,均P<0.05),13-三体因确诊病例偏少,无法分析。高风险组的复合PPV为85.2%(207/243),高于非高风险组的59.2%(71/120)(χ2=30.30,P<0.01)。在Z值区间分别为3~<4、4~<5时,高风险人群的PPV分别为46.2%(12/26)和62.5%(15/24),均高于非高风险人群的16.0%(4/25)和14.3%(3/21)(χ2=4.10、8.90,均P<0.05);随着Z值的升高,两组间P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1-三体和18-三体的PPV和Z值呈正相关;高风险组的PPV大于非高风险组;结合Z值和不同风险因素可对NIPT检测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