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世界范围内,2018年肺癌新发病例约为209万、死亡病例约为176万,居恶性肿瘤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吸烟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超过80%的NSCLC有吸烟史,约40%~50%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仍在吸烟。目前关于确诊肺癌后戒烟是否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的研究证据比较有限,且对于轻中度吸烟者和重度吸烟者,以及早期和晚期癌症患者的戒烟效果是否有差异并不清楚。因此,研究者开展前瞻性研究,纳入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并进行随访,评估肺癌确诊后戒烟是否对疾病进展和死亡的风险有影响。该研究在2007—2016年间招募517例确诊为早期NSCLC的吸烟者,并随访至2020年。主要结局指标为整体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肺癌相关死亡率、全因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HR。结果显示,在平均7年的随访期中,220例(42.5%)戒烟,297例(57.4%)继续吸烟。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5.2年,共327例(63.2%)死亡,273例(52.8%)癌症特异性死亡,172例(33.7%)疾病进展(局部复发或转移)。戒烟者调整后的中位生存时间比继续吸烟者长21.6个月(分别为6.6、4.8年,P=0.001)。且戒烟组相比于继续吸烟组,5年总生存率更高(60.6%比48.6%,P=0.001),无进展生存率更高(54.4% 比43.8%,P=0.004)。调整后,戒烟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HR(95%CI):0.67(0.53~0.85)]、癌症特异性死亡率[HR(95%CI):0.75(0.58~0.98)]和疾病进展风险[HR(95%CI):0.70(0.56~0.89)]。在轻度、中度和重度吸烟者以及癌症早期和晚期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MRI与CT在确诊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多发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在65岁到81岁之间。比较CT组和MRI组的诊断符合率及检查出病灶的指标。结果:在收集的120例确诊病例中,在12小时内发病CT检查诊断符合率(44.82%)高于MRI检查(14.51%),差异显著(P 0.05);12小时到24小时内发病CT检查诊断符合率(25.86%)低于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38.70%),差异显著(P 0.05);24小时以后发病MRI检查的诊断符合率(46.77%)明显高于CT检查(29.31%),差异显著(P 0.05)。结论:患者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选择CT检查效果更好,发病时间在24小时以后选择MRI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病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节病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胸部CT等。结果共纳入9例(18眼)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节病葡萄膜炎患者,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52.6±9.0)岁。结节病临床分期:Ⅱ期7例,Ⅰ期2例。6例患者因眼部症状就诊,从发病到确诊为结节病葡萄膜炎时间为9.0(2.6,20.3)个月。3例既往有结节病病史。2例有发热,3例有乏力,3例有体重减轻,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均为双眼发病。其中,全葡萄膜炎10眼,后葡萄膜炎4眼,前葡萄膜炎4眼。羊脂状角膜后沉着物(KP)10眼,颗粒状或无明显KP 8眼。虹膜后粘连9眼,白内障8眼,玻璃体炎性混浊8眼,黄斑水肿7眼,黄斑前膜6眼,视网膜血管炎2眼,青光眼2眼、视盘肉芽肿2眼。可查到周边眼底的13眼中,5眼可见周边多发脉络膜视网膜炎性病灶。结论老年、女性、双眼发病及伴有发热、体重减轻和呼吸系统症状的葡萄膜炎患者应及时检查胸部CT,以排除结节病葡萄膜炎。结节病葡萄膜炎可表现为颗粒状KP或无明显KP,眼后节是其主要受累部位。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基于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的病毒核酸检测是临床确诊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临床通过2019-nCoV的核酸检测结果确诊COVID-19存在阳性率偏低的现象。为明确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在充分肯定核酸检测用于确诊COVID-19应用价值的基础上,从患者病程、标本采集、标本运输与保存、标本处理、核酸提取与扩增、病毒核酸变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可能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简介:摘要本研究总结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8例中枢神经系统厌氧菌感染患者的病例特点。在8例患者中,7例以头痛、发热为首发症状,1例以左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4例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其中1例患者发病前有拔牙史;1例患者既往鼻窦炎病史;1例患者发病前有拔牙史;2例患者存在慢性广泛性牙周炎或根尖周围炎。5例患者头颅核磁(MRI)显示颅内和(或)脑膜异常强化,1例患者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全脑组织肿胀。经治疗后,4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病情加重,3例死亡。厌氧菌感染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口腔、头颈部、胸部、腹部、骨盆、皮肤和软组织等。一般认为厌氧菌较少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此通常不进行脑脊液厌氧菌培养,且厌氧菌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较难得到阳性结果。高通量测序可根据DNA和(或)RNA序列从样本中识别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厌氧菌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及时经验性抗菌治疗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庄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方法对我市首例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有明确的蜱咬伤史,首发症状为发热,同时伴有白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其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推断患者是因为上山放蚕被山林中蜱虫叮咬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