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硬膜外麻醉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常以体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和脊柱解剖学结构为定位依据,但在某些合并肥胖症或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患者中,难以触及的骨性标志和异常解剖学结构使得传统的定位方法失效,此时盲目地放置硬膜外导管可能困难并且不安全。本文报道1例脊柱侧弯矫形术后产妇在超声引导下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运用超声辅助定位穿刺椎间隙,减少了硬膜外腔插入尝试的次数,改善了分娩镇痛的质量,提高了产妇的满意度,可为脊柱侧弯术后产妇实施椎管内分娩镇痛提供良好的指导价值。

  • 标签: 脊柱侧弯畸形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医护人员应用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临床实践情况。方法2021年12月1至31日,以电子问卷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对肿瘤科、疼痛科、安宁疗护科等癌痛诊疗相关科室的医师、护士和药剂师发放PCA治疗癌痛调研表。除基本信息外,共收集26个相关问题。统计分析癌痛治疗现状、医护人员对PCA治疗癌痛的观念和PCA临床应用实践3个方面的内容。结果共收集到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993家医院、2 872份调研问卷。只有34.8%(955/2 748)的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控制满意率超过75%,27.9%(548/1 968)的医护人员认为爆发痛控制的满意率不足50%。97.1%(2 439/2 513)的医护人员认为PCA可以有效用于癌痛治疗,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认为PCA适用于规范化无创给药不能有效缓解癌痛的比例分别为64.6%(319/494)和69.1%(1 262/1 826),高于一级医院的57.0%(110/193)(P=0.002)。不同职业中,护士认为PCA治疗癌痛增加成瘾性以及导致药物过量的比例为62.8%(431/686)和76.1%(522/686),高于医师的39.2%(670/1 709)和58.2%(995/1 709),以及药剂师的49.2%(58/118)和65.3%(77/118)(均P<0.001)。不同医院间PCA治疗癌痛在镇痛泵类型、给药途径、输注模式、用药方案及常用药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持续输注量和解救剂量的计算比例不统一,在启动PCA后,有71.7%(1 226/1 709)的医疗机构存在给予患者镇痛不足,多数需要调整1~3次才能达到满意镇痛。结论我国医护人员对于PCA治疗癌痛的观念认知不足,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指导,应尽快形成PCA治疗癌痛专家共识。

  • 标签: 癌性疼痛 患者自控镇痛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镇痛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71例,年龄18~70岁,男32例,女39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对照组(C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等速率生理盐水;(2)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组(ES1组,n=23):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125 mg·kg-1·h-1;(3)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组(ES2组,n=24):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24、48 h内患者氢吗啡酮总消耗量;次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拔出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5.4±1.0)、(4.5±1.5)、(4.0±0.8)mg,术后48 h氢吗啡酮消耗量分别为(9.7±2.2)、(9.0±3.0)、(7.7±1.8)mg;与C组相比,ES1组和ES2组患者术后24 h氢吗啡酮消耗量均减少(均P<0.05)。C组患者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23±10)min、(70±12)min、(17±3)h,ES1组分别为(22±4)min、(69±11)min、(14±5)h,ES2组分别为(16±8)min、(58±12)min、(14±3)h;与C组和ES1组相比,ES2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缩短(均P<0.05);与C组相比,ES1组、ES2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缩短(均P<0.05)。3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0.250 mg·kg-1·h-1可显著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促进患者转归。

  • 标签: 镇痛药,阿片类 艾司氯胺酮 胸外科手术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30例,均为女性,年龄[M(Q1,Q3)]为53(4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对照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复合全身麻醉+PCIA组(联合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静息时的疼痛强度数字(NRS)评分;首次疼痛时间和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术后24 h和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在麻醉恢复室及术后4、8、12、24 h的NRS评分分别为(2.1±1.7)、(1.7±1.5)、(1.5±1.4)、(1.5±1.3)、(1.7±1.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2.0)、(3.2±1.4)、(2.7±0.9)、(2.8±0.9)、(2.4±0.8)分(均P<0.05);联合组术后36、48 h NRS评分分别为(1.8±1.6)、(1.6±1.2)分,对照组为(2.2±0.9)、(2.1±0.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首次疼痛时间及术后首次按压自控镇痛装置时间分别为(573±174)、(962±313)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3±6)、(135±41)min(均P<0.05)。联合组术中瑞芬太尼总消耗量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分别为(410±129)、(14±4)μg,均少于对照组的(580±225)、(21±11)μg(均P<0.05);联合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总消耗量为(29±11)μg,对照组为(36±14)μ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联合组术后头晕发生率为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6/15)(P=0.031);联合组恶心、皮肤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6.7%(1/15)、0,对照组分别为20.0%(3/15)、6.7%(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疼痛,减少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术后疼痛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神经Ⅰ型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用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眼眶减压术后镇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20年6至1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于全身麻醉下接受眼眶减压手术的TAO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C组)和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组(PB组)。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50 mg;PB组患者在切口缝合完成后进行单次泪阜入路球周阻滞作为术后镇痛,C组患者不进行球周阻滞。两组患者若术后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4 分,则给予口服镇痛药酮咯酸氨丁三醇10 mg作为补救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8、24、48 h的疼痛NRS 评分,术后 0~24 h、24~48 h内酮咯酸氨丁三醇补救镇痛率。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的不良反应与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术后24 h患者眼眶肿胀度分级。结果PB组患者术后2、4 h的疼痛NRS评分[M(Q1,Q3)]分别为2.50(2.00,3.00)、2.00(1.75,3.00)分,低于C组的4.50(3.00,5.00)、3.00(2.00,4.25)分(P=0.001、0.045)。术后24 h内,C组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补救镇痛率为40.0%(12/30),显著高于PB组的13.3%(4/30)(P=0.041)。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头晕,以及术后24 h内中重度眼睑肿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B组未出现泪阜入路球周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泪阜入路球周阻滞在TAO患者眼眶减压术后早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镇痛 球周阻滞 非甾体类抗炎药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