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竞争,台湾地区以知识的创新与研发为利器不断提升自竞争力。自2006年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推动以“5年内至少10个顶尖研究中心或领域居亚洲一流,10年内至少1所大学跻身国际一流大学计划之列”为具体目标的“发展国际一流大学计划及顶尖研究大学计划”。后来,该计划更名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因该计划预计划5年拨款500亿元新台币,

  • 标签: 研究大学 台湾地区 教育主管部门 一流大学 全球竞争 竞争力
  • 简介: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定科目考试或指考,是台湾高校入学三大考试之一。自2002年开始实施,每年7月份举行。指考是为了适应大学选才要求和高中教育需求,检测考生各领域学科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而开展的考试,其测验目标分为四个方面:

  • 标签: 台湾地区 考试 入学 大学 教育需求 高校
  • 简介:台湾地区志愿服务以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为旨归,在志愿服务的理念方面,运用了有效的社会资源,协助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祥和;在志愿服务的特色上,重视服务的保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使志工获得成长.台湾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秉持了这些特色,在服务机制的建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服务品牌的建设上有较为成熟的实践.

  • 标签: 台湾地区 大学生志愿服务 服务机制 品牌建设
  • 简介:台湾地区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此时的台湾大学院校由1965年的17所发展至1975年的101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各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此,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其评鉴范围包括:师资、行政、设备、课程、经费以及10年毕业生就业和深造情况。

  • 标签: 台湾省 大学院校 评鉴工作 评鉴范围
  • 简介:通过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外部评鉴具体运作及相关背景的考察,发现诸多限制形成于大学自治层面,如政府主导与大学自治的不平衡、对大学招生与组织自治的限制、对学科发展的限制以及对课程与教学的干预等。对此,为规避"台湾教训",我国大陆地区在具体的评估实践中,需注意在评估实施中,应以不影响大学正常的教学、行政为宜;在评估指标的设定上,应做到彰显学校、专业与学科特色;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倡导优胜劣汰;在评估类型的定位上,应以内部评估为主、外部评估为辅。

  • 标签: 台湾 大学外部评鉴 大学自治 限制 启示
  • 简介:自2002年颁布《终身学习法》以来,通过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全面参与的推展,我国台湾地区的终身教育体系已基本建成.简要回顾台湾地区终身教育的发展脉络,从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的需求、多元化学习需求、“少子化”产生的招生供过于求、“老龄化”产生的老年教育需求等方面梳理终身教育时代台湾地区大学面临的挑战.面对诸多的挑战,台湾地区大学纷纷以拆除围墙的开放姿态应对.着重选取台湾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的代表,选取元智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和理工类大学的代表,详细分析它们在台湾地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向社会开放的模式和特点.通过探析终身教育时代台湾地区大学的社会开放模式,得出几点值得大陆地区大学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大学开放需要统一的理念支撐、需要规范的组织管理、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

  • 标签: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台湾地区 大学开放 模式
  • 简介:三、电脑犯罪立法内容本次修正刑法增列电脑犯罪的内容如下,现行刑法对于电脑资讯犯罪并无直接处罚之规定,《电脑犯罪与刑法》

  • 标签: 台湾地区电脑 犯罪立法 电脑犯罪
  • 简介:建立终身学习认证制度,是实践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终身学习政策的关键。近年来终身学习受到台湾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终身学习认证的理论研究十分深入,终身学习认证的法律和政策逐步出台,终身学习认证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对构建我国大陆地区终身学习认证制度有较强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 标签: 终身学习 认证制度 台湾地区
  • 简介:(2003年2月6日颁布)第一条为增进国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国民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和社会。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有关法律之规定。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教育。系指具有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之各种教育活动。其范围如下:一、亲职教育。二、子职教育。三、两性教育。四、婚姻教育。五、伦理教育。六、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七、其他家庭教育事项。

  • 标签: 家庭生活 教育法 台湾地区 家庭教育 身心发展 教育活动
  • 简介:本研究主要在探讨80年代至今,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所采取的因应措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90年代逐渐迈向普及化后,在财政困窘下,一方面是政府对大学的补助款逐年减少,一方面是大学体认到市场的优势,以市场的利基舒缓财政的压力,形成政府、市场与大学财政良性的互动关系。政府对大学财政的改革所采取的作为是:(一)以教学需求为导向,改变经费分配机制;(二)推动实施校务基金,协助公立大学财务自主;(三)对私立大学提供奖补助的经费;(四)5年500亿竞争性补助款的分配。至于市场对大学财政改革的影响,是1990年开始实施“大学弹性调整学费”,除由政府订定每年收费标准外,大学按需求有10%上限的调整学费空间。对于学费征收,政府给大学自主的空间有限,学费对公私立大学有“市场失灵”的现象。所以,台湾地区公私立大学财政改革的作为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的利基发挥的功能有限。最后,本文对台湾地区公私立大学未来财源筹措途径提出若干策略,作为改进的参考。

  • 标签: 政府 市场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财政改革
  • 简介:考试内容与形式往往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的发展情形。1954年台湾地区大学联考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当局有关主管部门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得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平选拔人才制度的需求。在政治民主化与经济自由化的潮流推动之下,肩负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大学联考制度向自主化与多元化发展,以响应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之后的社会需求。本文拟从考试的社会文化、社会正义及社会需求三个方面,以台湾地区大学联考制度为例,说明这一制度如何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影响台湾社会。

  • 标签: 大学联考 升学主义 社会正义
  • 简介:要使应然的法律规范成为实然的法律秩序,使法律成功地保持对现实社会的渗透和影响,就必须提升法律的可操作性。大陆《高等教育法》已颁布实施多年,但在处理实际案件过程中仍缺乏一定的衔接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更好地完善《高等教育法》,推进高等教育法制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台湾地区教育法制起步较早,教育法制的改革及教育法律的修订一直是台湾民众较为关心的重要议题。台湾地区大学法》经过七次修正,其可操作性的不断提高,相关法律解释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对大陆《高等教育法》的修订提供借鉴。

  • 标签: 《大学法》 法律可操作性 《高等教育法》
  • 简介:台湾地区自从1987年7月16日“解严”以来,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开放,面对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台湾“立法院”于1994年2月7日颁布了“师资培育法”,从此师资培育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改变了传统师资培育由师范校院负责的方式。本文谨就1987年之后台湾地区在师资培育方面的改革情况、由此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一概括分析,并略述浅见。一、台湾地区师资培育的改革(一)政策与法规方面1994年以前,台湾师资培育皆采用一元化、公费、分发、中小学教育分流培养政策,自1994年“师资培育法”通过后,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师资培育法”全文共计20条,其重点包括:

  • 标签: 师资培育 教育实习 师范院校 实习教师 台湾地区 师范校院
  • 简介:壹、前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而其中又以"写"最具指标性意义。然而,由于观念多元等诸多问题的纠葛,致使语文教学茫然不知所措。本人自1971年以来,厕身师范院校,从事与语文相关的教育与研究,其间,除参与师专、师院语文课程规划外,亦曾负责语文教育系,并筹设儿童文学研究所。同时,也参与各种与语文相关研究。尤其是还参与过台湾地区学校教师研习会语文学科实验课本的编辑与审查工作。

  • 标签: 茫然不知所措 指标性 学科实验 课程规划 审查工作 能力指标
  • 简介: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评鉴工作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法律”规范、行政主导、机构执行、社会参与、学校自评等比较完整的技职教育评鉴体系。研究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评鉴制度,能在理论上丰富祖国大陆技职教育评鉴制度的内容和体系。基于此,主要介绍台湾地区技职院校校务评鉴、系所评鉴、学门评鉴、自我评鉴四类评鉴机制的内涵、评鉴内容及评鉴程序等。

  • 标签: 技职教育 教育评估 系所评鉴 校务评鉴 学门评鉴 自我评鉴
  • 简介: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政策伴随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数十年不断调整变革,培育了不少人才。然而,也正是此高等教育政策,使得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目前面临窘境。研究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及其存在的问题,对祖国大陆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拟定可咨参考。

  • 标签: 高等教育发展 台湾地区 高等教育政策 略评 当地经济建设 社会需求
  • 简介:台湾地区大学招生每年设有两次大的考试,单选题与多选题并存、突出试题的现代数学背景、试题贴近日常生活、凸显能力立意的主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入文化的元素是其考试试题的六大特色.该文结合台湾地区近五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来具体阐述台湾地区高考试题的特色.

  • 标签: 台湾地区 高考 数学试题 特色
  • 简介:上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开始以“自下而上”的社区建设体制替代它实行了近30年的“自上而下”社区建设体制。它主要体现在:在制度设计方面引入了“社区导向”,在制度执行方面重视“基层政府”和社区的作用,而在执行过程中引入了“自下而上申请专案”的机制。纵观台湾地区社区建设实践,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社区建设自始至终贯穿着官方“改造社会战略”的意志;在“公民社会”未经建成基础上推动的社区建设体制所主张的“自下而上”模式不得不借由“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方式推动,这为社区主义的扩展提供了空间,因而其社区建设政策转轨呈现出“柔性强制+示范诱致”的变迁特征。台湾地区推动社区主义虽然是深嵌于其特有的政治社会生态,但其主动推动的姿态以及培育和辅导民间组织的积极作为,尤其值得借鉴。

  • 标签: 台湾地区 社区建设 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