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的探讨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先天性无阴道患者行乙状结肠代阴道成形术的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患者全部临床治愈,术后随访0.5~2年,人工阴道口容2~3指,长约15~20cm,阴道黏膜光滑红润,有弹性,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术后人工阴道的护理及正确的出院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孩子总喜欢爬到楼顶的天台上去,周围都是些低低矮矮的房子,天台便显得高起来,高高的天台上,天空更显得开阔,悠远。天台其实不高,只三层。于是孩子又可以把底下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孩子总是在天台上这走走,那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剖宫产切口憩室进行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剖宫产切口憩室的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经阴道B超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宫腔镜联合B超进行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法对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24例患者,检出17例,符合率为70.83%,其中轻度3例,中度1例,重度13例;观察组24例患者,检出23例,符合率为95.83%,其中轻度9例,中度6例,重度8例。将两组患者剖宫产切口憩室诊出情况的对比后,可知,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剖宫产切口憩室的轻度、中度、总检出情况方面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剖宫产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率高,特别是对轻、中度子宫切口憩室诊断率明显高于经阴道B超检查,可以达到临床上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不同缝合修补方式治疗剖宫产切口憩室的疗效。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经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剖宫产切口憩室,且憩室顶端浆肌层厚度<3 mm、有再生育要求的患者35例,排除二次手术修补及多次盆腔手术史患者10例,剩余25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n=8):在保留剖宫产切口憩室部位完整性的基础上行腹腔镜下折叠缝合法;B组(n=17):接受了腹腔镜下剖宫产切口憩室切开并完全剪除憩室瘢痕后缝合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症状及憩室顶端肌层厚度改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如期出院,无手术并发症、中转开腹及输血等情况。25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3、6个月门诊随诊,并电话随访后续生育情况,随访时间6~18个月。A、B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6±12)、(72±15)min,出血量分别为(40±9)、(66±10)ml,治愈率分别为87.5%、5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78、4.057,χ2=5.651,均P<0.05)。而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6±6)、(18±7)h,手术有效率分别为100.0%、9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67、χ2=0.725,均P>0.05)。结论腹腔镜下两种不同的缝合修补方式对剖宫产切口憩室的治疗均安全有效,其中腹腔镜下折叠缝合法手术时间短,且不破坏子宫肌层的完整性,对于年龄偏大有迫切生育要求的患者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分析无搏动性耳鸣(PT)人群乙状窦憩室(S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头颈部CT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单侧SSD受检者,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76(61±10)岁;左侧15例,右侧27例。按照1∶2比例纳入性别、年龄、侧别匹配的84例无SSD者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9~84(61±12)岁。分别评估乙状窦周骨壁裂缺、静脉回流优势、横窦狭窄、颈静脉球窝高位、粗大导静脉、乳突气化程度(Ⅰ~Ⅳ级)、空蝶鞍情况。比较以上因素组间发生率差异并分析SSD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SSD组与对照组中,乙状窦周骨壁裂缺[66.7%(28/42)比19.0%(16/84)]、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26.2%(11/42)比4.8%(4/84)]、空蝶鞍[19.0%(8/42)比7.1%(6/84)]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D组乳突气化程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乙状窦周骨壁裂缺(P<0.01,OR=6.794,95%CI:2.530~18.245),同侧横窦狭窄并同侧回流优势(P=0.001,OR=13.293,95%CI:2.841~62.194),乳突区气化程度(P<0.01,OR=0.289,95%CI:0.156~0.536)与SSD形成独立相关。结论同侧静脉回流优势并横窦狭窄、乙状窦周骨壁裂缺、乳突区气化不良可能是SSD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以及阴式手术方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中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常规分组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阴道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采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更少,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住院时间也更短,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效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宫腹腔镜联合诊治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患者的治疗,对于明确患者的病因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宫腹腔镜联合应用,能够对患者的手术进行引导,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加大气囊扩张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较大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的患者,分为EST组和SEST+EPLBD组,EST组单纯行乳头切开;SEST+EPLBD组先行EST,切开乳头<5mm,再用相应直径大气囊扩张乳头,然后进行相应的取石、碎石操作。两组术后均常规行鼻胆引流管引流3天,并造影复查。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取石次数、碎石器使用率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ST组40例和SEST+EPLBD组42例,总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5.0%(38/40)和97.6%(41/42),P>0.05,两组总取石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一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65.0%(26/40)和90.4%(38/42),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碎石的使用率分别为40.0%(16/40)和9.5%(4/42),P<0.05;EST组术后并发症10例(术后胰腺炎7例,术后出血2例、胆管炎1例),SEST+EPLBD组术后胰腺炎3例,无出血,胆管炎发生,两组无穿孔、死亡病例,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25.0%和2.3%,P<0.05,差异有统汁学意义。结论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较大结石是有效的,相比EST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