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系统了解全球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指南的制定现状和发展历程。方法以“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疫苗”“指南”“推荐意见”“共识”以及“papillomavirus vaccines”“wart virus vaccine”“guideline”“practice guideline”“health planning guidelines”“guidelines as topic”“practice guidelines as topic”“immunization program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HPV疫苗接种指南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截至2020年8月发表的文献共18篇,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进行摘录和整理分析。结果18部指南包括1部全球性的WHO立场文件,6部国家或省级免疫规划指导文件及11部学术性机构推荐文件。在国家或省级免疫规划文件中,常规接种年龄多为11~13岁,补接种年龄上限为17~26岁。学术性机构的推荐意见基本与WHO立场文件一致:9~14岁女孩为主要推荐人群,资源充分时可扩大至男孩或更大年龄组女性。≥26岁成年女性群体接种的成本效益有限,推荐基于个体接种。仅3个国家检索到随免疫规划同步更新的指南文件,主要围绕扩展接种人群,开展阶段性补接种、更新疫苗种类、调整免疫程序四个方面进行。结论我国可充分借鉴全球指南文件中不同人群的推荐意见及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证据、资源与免疫规划现况,早日形成HPV疫苗接种的本土化推荐意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热凝治疗对我国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内蒙古鄂托克县、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和城市地区(深圳)建立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0~6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HPV阳性且接受热凝治疗(166例)或未接受任何治疗(2 716例)对象进行随访评估。针对热凝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在其治疗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随访;针对未接受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进行每年随访,对所有随访过程中HPV和(或)细胞学阳性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或)活检。比较评估接受热凝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对象随访过程中的HPV清除率及热凝治疗对CIN病变的治愈率。结果分别有152例接受热凝治疗对象和2 539例未接受治疗对象接受了随访评估,年龄M(Q1,Q3)分别为42(36,48)和47(41,54)岁,中位随访时间M(Q1,Q3)分别为23.4(12.4,24.5)和23.5(12.4,24.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热凝治疗组的HPV清除率(73.0%,111例)高于未治疗组(46.1%,1 171例)(P<0.001)。与未治疗组相比,热凝治疗清除HPV16的OR(95%CI)值为2.8(1.3~6.1),HPV52为3.2(1.3~7.9),HPV58为5.8(2.1~15.6)。接受热凝治疗组中基线病理诊断为CIN者的治愈率为77.4%(72例),其中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和中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的患者其治愈率分别为81.0%(47例)和71.4%(25例)。结论热凝治疗是清除HPV感染和治疗CIN病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较高的HPV型别,清除率高于未治疗人群。
简介:摘要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是婴幼儿发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近年来HRSV疫苗和抗体类生物制品的研发已有较大突破,其研发及之后的使用策略均离不开HRSV流行和病毒变异特征的监测。世界卫生组织(WHO)高度重视HRSV流行及其变异特征的监测,但我国缺乏全国层面的、多中心的HRSV监测数据,各实验室所用的监测病例定义不一致,HRSV检测和监测方法不统一,不同实验室的结果难以进行比对分析。因此急需在我国建立全国层面多中心的HRSV监测网络,采用标准化的HRSV检测方法和监测方案进行HRSV流行特征和病毒变异特征的持续监测,为单克隆抗体和疫苗的研发、使用和评价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简介:摘要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也是导致1岁以下婴儿罹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首要病毒因素,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为全面梳理我国HRSV相关疾病负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诊断策略及HRSV感染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2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呼吸道合胞病毒防治关键理念与技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HRSV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医学需求,交流探讨后形成了我国HRSV防治行动倡议,亟需在全国:(1)建立全国多中心的HRSV监测网络;(2)规范HRSV实验室诊断标准,促进HRSV感染相关病例的发现和报告;(3)积极开展HRSV感染相关疾病的监测和多中心临床研究;(4)提升被动免疫用于预防HRSV感染相关疾病的认知;(5)搭建HRSV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对于HRSV感染和流行的认知。专家一致倡议应尽快开展多中心参与、多学科联合的系列研究,为HRS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疗和防控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
简介:摘要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是婴幼儿发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每年都会导致全球疾病流行,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目前只有帕丽珠单克隆抗体(Palivizumab,Synagis®)可用于预防早产儿和免疫低下的儿童感染HRSV,但尚未引进国内进行临床应用。经过近70年的研究,仍没有被批准使用的HRSV疫苗,因此抗病毒生物制品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一些特异性好、靶向性强的抗体类生物制品,其中纳米抗体ALX-0171、预防用单克隆抗体Nirsevimab和MK-1654在临床试验里已经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结果。本文梳理了HRSV抗体类生物制品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加快我国抗体类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开展,减少婴幼儿HRSV感染的疾病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泉州2018—2019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流行情况和基因特征。方法样本来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送检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样本,共141份。采用RT-PCR法进行HRSVG基因3′末端靶基因扩增,使用sequencher 5.0以及MEGA5.05软件进行序列编辑、进化树构建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HRSV阳性样本25份,17份样本成功获得靶基因序列,其中HRSVA 13份,HRSVB 4份;共鉴定出两个基因型:ON1基因型(13份,HRSVA)和BA9基因型(4份,HRSVB)。5条ON1基因型靶基因序列与2012—2015年北京、长春和浙江流行的ON1基因型序列汇聚为一簇(Cluster1);1条(FJ19-02)与2012—2015年我国多个地区流行的ON1基因型序列汇聚为一簇(Cluster2);其余7条为独立的一簇(Cluster-FJ)。HRSVB亚型中FJ18-02、FJ19-14、FJ19-15与2015年在吉林长春流行的BA9基因型序列汇聚在一起;FJ19-13则与2013年在广州和浙江两地流行的BA9基因型序列具有较近的亲缘性。ON1基因型和BA9基因型均在重复插入的72和60个碱基片段区出现了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Cluster-FJ分支靶基因序列出现了特征性氨基酸突变(H266L);FJ19-13出现了H261Q和Q265L的独立突变。结论2018—2019年福建泉州流行的HRSV基因型为BA9和ON1,Cluster-FJ为新发现的独立传播链,有可能在泉州建立了本土循环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集2019年4至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切除手术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方法检测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在TPC-1细胞中构建SQSTM1缺失细胞系SQSTM1-KD-TPC-1, RT-qPCR从基因水平检测SQSTM1在TPC-1 和SQSTM1-KD-TPC-1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SQSTM1敲低前后TPC-1侵袭和迁移的变化情况;MTT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QSTM1敲低后TPC-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通过RT-qPCR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基因水平进一步验证肿瘤细胞对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QST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癌旁组织,有76.2%(16/21)的患者mRNA呈现高表达;敲低SQSTM1明显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且增殖相关蛋白表达明显减小(P均<0.01),表明SQSTM1参与增殖相关通路机制的调控。结论SQSTM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中明显促进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可能是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儿童不同亚型/基因型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感染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9—2017年HRSV流行季(11月至次年1月)HRSV阳性住院患儿急性呼吸道标本,进行G蛋白全基因片段PCR扩增,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区分HRSV亚型及基因型;进行HRSV亚型及基因型流行趋势及基因进化分析;收集HRSV感染患儿的临床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0例患儿中A亚型为376例(63.7%),B亚型为214例(36.3%)。2009—2017年HRSV每年度优势亚型分别为B-A-A-B-AB-A-A-B-A,共检测到10种基因型,其中A亚型ON1及NA1基因型、B亚型BA9基因型共占比95.8%。临床特征比较中,B亚型(96例,44.9%)较A亚型(118例,31.4%)易引起低月龄(0~3月)儿童感染(P=0.001),且B亚型(124例,57.9%)较A亚型(172例,45.7%)易导致患儿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P=0.005)。3种优势基因型ON1、NA1、BA9感染患儿月龄分布(P=0.003)、入住ICU占比(P=0.007)、住院时长(P=0.001)、转归(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SV型别与基因型的不同均可导致临床特征的不同,有必要加强HRSV亚型与基因型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