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创建生态文明,不仅需要关照自然的意识,而且需要注意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种要求,已在《周易》中有所蕴含。从整体主义看,《周易》通过卦爻变化来构造不同卦象,以期达到对于世界万物及其变化的整体构造,不仅承认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的价值和生存权利,而且自觉地把顺天的仁爱之性发扬光大,因此成就了一种广阔的生态伦理拓展;从多元主义看,《周易》是以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体悟来参透万物之状,强调的是如何思考作为主体的"人"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人"与其所处的"世界"的关系;从政治伦理看,《周易》通过对天地万物内在价值的肯定,示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主张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无论是整体主义、多元主义视角还是政治伦理视角理解《周易》,贯穿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线索是"生生之为易"。这一思想线索使从生态伦理向生态价值理论转换过成为可能,当然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是我校离休干部谢祥荣同志以十年的精力写成的理论性学术专著.该书以论述易学的基础理论为宗旨,运用现代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八卦文化的源流,连山、归藏的巫数占断原理,周易象数的基本特征,以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科学依据等易学基本理论构架进行了科学而严谨的探讨.
简介:【摘要】《周易》应为史书记载中释法之更早期者。叙述的德、礼、刑、政之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重要基础。《周易》以大量卦爻辞宣扬《乾》《坤》之“君德”,体现了“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表述“祭祀之礼”,阐发了君臣、上下、男女、父子的尊卑贵贱宗法等级礼数;揭示以羞辱和惩戒为主体的讼狱刑罚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的刑罚极其野蛮残酷性。其实质始终以维护君主政权、宗族家族利益为根本宗旨,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周易》法制史讼狱刑罚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涉及夏、商末周初时代的思想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多方面认识。其中通过“象征”形式表现,反映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法制思想,推行德、礼、刑、政并用的法治体系,体现着事物对立和运动的“阴阳变化规律”,富含哲学原理。从《周易》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法制文明最初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完善于商末周初时期,法律体系包括礼数、德教、刑罚内容,具有注重宗法伦理,宣扬道德教化,强调礼刑并用等特点,始终以维护君主政权、宗族家族利益为根本宗旨,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周易》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学文明的产生“师出以律”和发展渊源,论述了法律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性。
简介:《周易》是"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经典,在哲学、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也可以称为集精蕴萃之宝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总纲,于治国理乱、处罪论刑,也为历代治平之要。因此,对《周易》中关于"罪"的相关理念与观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出《周易》有关犯罪问题的逻辑脉络与学说体系至关重要。《周易》以"德道"来说明处在不同位上的人应如何"守分"才能"大有",核心则是对人欲的认识;以"中道"强调"度"的把握,即对"人欲"的"损"、"益"得当,便不会获罪;以"正道"讨论执法者心正才能不偏私、不废公。《周易》自阐发人欲而始,阐述恶与罪之辩证,主张协调利欲以化除恶与罪,以教化与刑罚交互为用,终成治世之功。
简介:柯于峰那文质彬彬的气质和透着灵气的脸,叫人很难把他与“罪恶”二字联系起来。然而就是这个柯于峰,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杀警夺枪,杀人越货,最终用他所痴迷的周易占卜之术,为自己设计了一条通向灭亡的道路。他笃信周易,为学艺走进深山拜师。宿命论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1969年11月,柯于峰出生在湖北省通山县通羊镇,父母均为教师,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88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由于几分之差,他没能迈进高等学府的门坎儿,在县里一家企业当上了业务员。柯于峰生性孤僻,喜欢独处。1991年,他迷上了周易,一发而不可收。经过两年的独自研究之后,他认为自己总是没有太大的提高,于是动了外出学艺的念头。他辞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