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当国人一再为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飞翔了30多年而欢呼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数字: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当世界一再以慨叹的目光打量中国这个追赶者60余年砥砺奋发的身影时,

  • 标签: 人民共享 成果 中国经济 国际警戒线 基尼系数 收入差距
  • 简介:米夫是共产国际的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者,由多方面原因促成,他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的前期准备、会务协调及领导工作,包括大会会址与召开时间的确定、工作人员的选拔、参会代表的接待与保护等。会议期间,他还就有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意见和看法,例如土地问题、农民运动中的富农问题、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方向问题、党章党纲问题等。米夫对中共六大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 标签: 米夫 中共六大 共产国际 关系
  • 简介:1929年3月的一个早晨,天刚亮,灰蒙蒙的雨雾笼罩着四川省城口县城(今属重庆市)。几名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押着一位中年人从县监狱出来,经过城内狭小的石板街道,向西门走去。被押人面带笑容,边走边扣长皮袍上的布纽扣,问押送的士兵:“把我往哪里送?”“放你回家,送你下河街。”押送士兵狠声狠气地板着脸回答。城内起得早的居民看到这情景觉得不像是释放犯人,暗暗为被押的人担心。

  • 标签: 中共 重庆市 中年人 士兵 国民党 监狱
  • 简介: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中国红军能够在赣南站住脚,能够在陕北那样的贫瘠之地生存下来,都是因为我们党牢牢把握住了土地问题。

  • 标签: 土地法 中共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问题 中国
  • 简介:中共英模表彰制度,既是对中国传统旌表制度与文化的继承创新,也是对苏联经验的学习借鉴,同时又满足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一制度在中华苏维埃时期初现雏形,延安时期蓬勃发展并逐步制度化,建国初期得到正式确立。英模在承担着示范功能的同时,更是一定时期政治动向的风向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都借助这项制度及其运作机制,塑造着不同的典型和模范,实现不同的政治目标。这项制度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管理体系的有力补充,在今天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 标签: 中共英模表彰制度 苏联英模表彰运动 斯达汉诺夫运动 吴满有运动 英模标准
  • 简介:毛泽东等中共领袖们的读史,早年是出于天然的主观兴趣,一种求知若渴的少年抱负;走上革命道路后,主要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以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航向;步入晚年后,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研习历史。

  • 标签: 毛泽东 读史 领袖 中共 人生 历史经验
  • 简介:中共八大筹备期间,作为当时的中共中央秘书长、八大筹备工作负责人,邓小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具体负责八大的筹备组织工作,草拟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名单和修改党章、修改党章报告起草委员会名单,起草、审改和宣讲会议的各种文件,组织八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选举工作,审改大会代表发言稿,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充分准备;二是主持修改党章和起草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在全国执政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针,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三是参加八大政治报告的起草、讨论和修改工作,建议报告要突出经济建设,对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邓小平 中共八大 筹备工作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八大政治报告
  • 简介:纪念既是一种文化,寓文化于活动之中,又兼具传承文化、生成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中共举行纪念活动的过程,也是党史文化建构的过程。其中,纪念日是党史文化的时间谱系,纪念仪式是党史文化的行为方式,纪念场所是党史文化的记忆载体,纪念符号是党史文化的意义体系,纪念价值是党史文化的精神坐标。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纪念活动 党史文化
  • 简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致电中共。从中共和张、杨的往来电报中不难看出,起初称蒋介石是“反革命”,西安事变是“革命”。可以说,中共一开始做出审蒋罪行决策,与张、杨等人的态度不无关系。

  • 标签: 西安事变 中共 决策 “革命” 蒋介石 杨虎城
  • 简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于1935年,止于1976年。在此期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变为统一独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属于开天辟地的一代,地位显重,因其执政长、影响深远而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课题,其学术价值十分突出。同时,深刻总结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惨痛的失误教训,对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各项建设,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 群体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 半殖民地半封建
  • 简介: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邓小平理论研究》)是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53-1159/C,国际标准刊号:ISSNl671-2994,一、办刊原则、方针和特色,《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 标签: 云南省 党校 中共 学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近代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两次留苏热潮。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义无反顾地投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新中国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万多名留学生。这批留苏学生学成归国后.主要分布在我国工业、科学技术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 标签: 中共党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圣 资本主义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
  • 简介: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拟开设如下栏目: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哲学·政治学】3、【科学发展观】4、【党史·党的建设】5、【社会主义研究】6、【改革·发展】7、【经济·管理】8、【民主·法制】9、【江西崛起·南昌发展】10、【井冈山精神·根据地研究】11、【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12、【农村·农业·农民】13、【民族·宗教·统一战线】14、【自然·社会·人生】15、【科技·信息时代】16、【历史·文明·文化】

  • 标签: 南昌 学报 党校 市委 中共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简介: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起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及西方革命胜利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阶级"问题始终都是关系到革命力量的重大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显得相当肤浅和模糊。中共的"阶级"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成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统一体的含义,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从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共早期"阶级"观念的起源、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共早期理论中"阶级"一词的含义,也可以由这个概念的使用推知其后中共阶级理论的演变。

  • 标签: 阶级 概念 中国共产党
  • 简介: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2011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世博中心举行。本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总结2011年工作,部署2012年任务,团结和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 标签: 上海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市委 中共 中国共产党 党代表大会
  • 简介:三中全会前两年多时间的“扭转乾坤”,主政的华国锋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时期华国锋的政治实践的关注点是经济建设,而非“阶级斗争”。但华国锋主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之下实现“重点转移”。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许多代表要求从根本上转变党的政治路线乃至思想路线,华国锋则多次肯定会议发扬民主,鼓励大家敞开思想讨论问题。华国锋虽然弱势,但却体现了集体领导,在工作重心转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华国锋主政的两年是为实现历史转折做准备的两年。没有那两年的筚路蓝缕,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 标签: 中央工作会议 邓小平 华国锋 工作重点转移 改革开放
  • 简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党的中央集体领导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探索、成型、成熟、曲折和制度化五个时期,呈现出逐步规范化、走向制度化和决策科学化的特点。中央集体领导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执政模式,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运用,是党领导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当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政治智慧,以便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使其在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集体领导 沿革 特点 地位
  • 简介:今年是县镇人大换届后履职的第一年。针对新当选的人大代表较多的实际。近日,凤翔县人大常委会举办县镇人大代表培训会,全县300多名县镇人大代表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次培训.

  • 标签: 人大代表 集中培训 凤翔县 人大常委会 培训学习 县镇
  • 简介: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参与创造的人均有享受的权利,然而,改革意味着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获利,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会相对受损。利益补偿则是平衡利益"受损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必然选择。我国要改变改革发展成果非均衡享有的现状,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需要扩大利益补偿主体的力量、明确利益补偿客体的范围和限度、强化弱势群体利益优先的理念、创新利益补偿方式和手段。

  • 标签: 利益补偿 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