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不论土装、洋装勿忘中国梦徐宝珠(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出国,在广大青年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出国热”在中学生中掀起并吸引如此众多的莘莘学子,不由引人深思,也许是国门打开,连中学生都心向异域;也许是社会大环境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中学生也欲往国外体现自身的价值;也许是家长过早过多地为孩子设计了前程;也许是盲目地崇洋媚外,以为国外遍地黄金,俯拾即是……拼搏中或已踏上异国他乡的中学生,心态各异,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中学生出国不必震惊、指责和阻挡。国门既已打开,必然有进有出,并且随着经济国际化的进程,需要一大批适应这眸,包万变的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有用人才。有条件、有能力自费出国求学,不失为公派留学、进修、培训外的一种自我成才的途径。我相信受过国家多年教育、培养的当代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有拳拳报国之心。待他们羽翼丰盈时,一定会带回强国的法宝,一定会回报这方热土。现实生活中自费留学归来,事业有成者不乏其人,这便是有力的佐证。我也相信,一大批敢闯敢拼,经受过各种考验的栋粱之才必将随之出现。只是中学时代毕竟还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应当给予中学生以正确的、客观的引导。选择出国留
简介: 照片上的这只红色小柳斗,如今陈列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仿建的西花厅“立志强国”展室内,每天吸引着许多游人趋前现赏。这只普通的小柳斗与伟人周恩来有着密切的关系。 1898年的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江苏淮安府城驸马巷。8个多月后,因小叔父周贻淦新婚不久即患上肺结核病,为了给病人以精神上的安慰,也为了让小婶母陈氏有个依靠,就按当地风俗,将年幼的恩来出嗣过继给小叔父为子。恩来过继不久,小叔父周贻淦离开人世,他便与小婶母相依为命。 陈氏出身书香门第,不仅通文墨,会诗词,又善针工女红,是位文静、贤淑而又多才多艺的女子。但她恰守封建礼俗,守寡后终日足不出户,只悉心培养教育小恩来。 恩来三岁时,陈氏娘就教他认字。陈氏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楷书字。她把字写在一张张裁咸方块的纸片上,教恩来认。恩来从小博闻强记,一个字只需教上一两遍就认识了,而且再也不会忘掉。这样他认的字就一天比一天多,方纸片也越堆越厚,太厚了就得有个存放的器皿。陈氏娘考虑再三就请乡下的柳扎匠精心扎制了一只小柳斗,还扎了一个小斗盖。这样,把方纸块装进斗里,复习认字时,只要一张一张从斗里取出来,认定后再装进去,用起来很方便。 陈氏娘为啥要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