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十年动乱,各民族的作家、诗人和人民一道,用大山一样的情怀,默默承受着雨雪冰霜的摧残。灾难孕育着成熟。粉碎“四人帮”后,从历史的板结状态中走进新时期的各族作家、诗人,怀着再一次获得解放的心境,迅速投入解冻了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中去。这里要强调的是:文革前十七年的当代民族文学,是处于各个民族基本各自为阵的创作状态,自发地养育和造就了当代民族文学的成长。而新时期的当代民族文学,围绕普及、培养、提高的方针,在有组织、有步骤的发展壮大。1979年,中国作家协会成立了民族文学委员会。1980年,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同年,专门刊登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刊物《民族
简介: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悖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将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发展,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吸收异质文学与先进文化,二是有利于输出自身文学与先进文化,三是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产生新质。但全球化又与先进文化和文学精神相背离,表现在:一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由与民主精神,二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三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基本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文学修养,二是维护文化与文学的生态平衡,三是发展文化与文学产业。
简介:在旅美大陆华人学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的学科建构中,张旭东以其对"文化政治"的论述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反思与建构而具有特别的意义。首先,张旭东将"文化政治"视为现代性的核心,并透过这一概念,在普通与特殊、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重新思考主体性的呈现的问题,从而为处于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之中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性如何穿透性地重新确立自身的普通性和主体性确立了基本的方法论;其次,张旭东透过对五四激进阐释学的重新阐释,考察文化政治的逻辑与中国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重建革命与五四之间的内在关联;再次,以对鲁迅的重新解读为中心,张旭东通过重新界定鲁迅的"文学性"的内涵,重建鲁迅的写作在文学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打破西方现代性的话语秩序,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性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并提供了方法论和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