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路过桐城。这里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清代出过几位古文大师,他们被称为“桐城派”。如今桐城县改为桐城市了。中午在市武装部吃饭。谈到桐城古文,我问:“方苞、刘大鏪、姚鼐等大师的故居有没有保留下来?”武人没注意文人,不知道有没有。我想去寻觅,他们建议去看“六尺巷”,说那里也是大名鼎鼎,写入了《中国名胜大词典》。“六尺巷”,又大名鼎鼎,我脑子里怎么没有一点印象?地点很近。吃过午饭,我们走了过去。拐过一条街道,看见了小片树林。林子里,有两堵笔直的院墙,齐头并进,长约100米,高约3米,灰砖墙体,青瓦白院头。安徽的古民居,多有这种样子的马头墙,典型的徽派建筑。两堵墙夹着一条小巷,巷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简单极了。细看,不是古墙,是今人修的新墙。在这样简陋的小巷里,深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能有多大的人文价值?“莫不是造假古迹?”我很是疑惑。走到巷的南头,看见了一小块石碑。一读碑文,我恍然大悟。碑文不长,录之如下: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超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
简介:小时候,我做过许多梦。我梦想过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梦想过当一名除暴安良的警察,甚至还梦想过当一名观众喜爱和称道的电台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却惟独没有做过当老师的梦。1981年8月,我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宜春师专”几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到了师专,我情绪低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为了自我安慰,还经常哼着一首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天冷,一心收拾待明年。”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王老师,您是怎么爱上教师这一行的呢?”朋友,让我还是来说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吧。1983年11月,我被分配到新钢中学实习。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我一大早就赶到教室跟孩子们道别。当我一脚踏进教室的时候,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全班57位同学“唰”地一声站了起来,接着响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绵绵不绝。那可是我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朗读的诗啊!那可是孩子们对我真诚而无奈的换留啊!望着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和企盼的眼睛,我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此时我才第一次感受到:讲台是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