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正>引言刑事诉讼改革在拉丁美洲犹如雨后春笋。在过去的15年中,14个拉美国家和许多拉美省份及州制定了新的刑事诉讼法典。这些改革无疑是拉美刑事诉讼近两世纪以来最深刻的转型。尽管不同司法区间的改革未尽相同,但改革者们所勾勒的图景类似,即从纠问式走向对抗式或对抗式诉讼。就其本身而言,改革具有许多共同特点,包括引入言词的、公开的审判;引入及/或

  • 标签: 诉讼程序 刑事诉讼法典 对抗式 纠问式 美国国际开发署 美国司法部
  • 简介:《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这本书很薄,只有一百多页,不到十万字,很快就可以浏览一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本小书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博,正如其副标题一样,揭示的是“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法律儒家化 公主 女性 知识面 副标题
  • 简介:近代社会,国家法对女性性犯罪的宽容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女性性越轨问题凸显。作为国家法的补充形式,家法族规对女性的性行为进行了严格的制约,以控制女性的性生活。如通过约束女性的言行来限制男女大防;对通奸女性,甚至采取了出族、活埋、沉潭等残酷的惩罚方式。此际,虽有部分家法族规对性越轨女性的惩罚有所减轻,但却未能真正去除女性的性禁锢,近代女性性犯罪的增多便是这一艰难历程的最好诠释。

  • 标签: 近代社会 家法族规 女性的性生活 性越轨
  • 简介: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算起,儒家思想在中国已经流传72500年。在如此漫长的时期,儒家思想一直都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性力量。它规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基本方向,影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它深深地沉淀在中国人民思想意识的深处,代表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儒家思想精华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超越了时代与国界的局限,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 标签: 儒家文化 人权发展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中国政治制度 儒家学派
  • 简介:传统儒家思想的礼治建立于物质利益与"仁""义"价值观并重的基础上。通过礼治秩序的建立,试图在整个社会内形成一个"帕累托最优"均衡:即每个人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但这种理想模式在历史中往往遭遇多重挑战甚至使礼治核心价值观失效,导致基层民众不堪重负,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社会秩序荡然瓦解,礼治均衡以失败告终,但其中所蕴含的需求、分配与治理思想,值得仔细探讨与挖掘。

  • 标签: 礼治 儒家思想 帕累托最优
  • 简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异同编辑同志:有个问题需要咨询你们。我的父亲因为偏瘫2年,需要人照顾,我要上班所以只得雇请保姆,因为双方磨合问题,2年来已经换了3个保姆,有的关系甚至搞得非常僵,我决定如果再请保姆就一定要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发生纠纷也有个处理依据,我想了解的是,这种合同下的雇主与保姆之间形成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两者有区别吗?

  • 标签: 法律 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 签订合同 权利义务 保姆
  • 简介:<正>关于法律概念的论争,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一个观点最初是由法律实证主义者提出的,认为对法律概念的阐述是一种"自我理解"中的活动,这要求分析者挖掘蕴涵在实践中的各种习惯、行为和行动的法律理解。笔者称此观点为概念性的法律概念。与此相对的另一观点则认为我们应当选择最符合我们的政治目标的法律概念。笔者将这一观点称为解释性的法律概念。在当前的

  • 标签: 法律实证主义 德沃金 法律的概念 法哲学 解释法律 公职人员
  • 简介: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思想在反映中国古代特有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引导人的道德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倡导政府对社会风尚的正确引导,身心和谐的适度消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消费,人际和谐的公正消费。

  • 标签: 先秦儒家 消费伦理 当代意义
  • 简介:原教旨化是指把信仰领域的信条落实为一种强制性的义务的过程。儒家刑事理念最初就是作为一种德化领域的信仰和戒律而存在的,但在上升为制度性的刑事政策之后,开始被异化。儒家刑事理念以自然主义为基础。“本生”与“本己”是儒家刑事理念宽容化的精神家园。“贵公”与“去私”是儒家刑事理念刚猛化的基础。但在以“法”入“礼”之后,儒家思想为“术”所用,开始通过“法”的方式被包装为一种政治统治思想。刑罚的运作过程中,“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以酷为声”、“以理杀人”成为重要特点,宽容理念丧失,独立精神被扼杀,儒家思想被原教旨化。

  • 标签: 儒家刑事理念原教旨化礼制
  • 简介:法律之特质,为社会之规则。拟俟区别法律与类似法律诸现象时,加以说明。而社会规则之法律观念,与人格价值,即个人价值之道德,尤不可不完全区别。或谓“法律非别乎道德,乃实现道德之手段而附于道德者”,此说对于承认道德与法律区别之问题,了不相涉。吾人贝Ⅱ谓,两者之区别,为法律之外部性,道德之内部性。此言固亦有关联之意,然有不同之意四,不可不察也。

  • 标签: 法律与道德 社会规则 法律观念 人格价值 个人价值 内部性
  • 简介:(原序)本篇系北京法大毕业生涂君身洁所译日本法学博士之名著,于解释法律之方法,阐发精详,本社认为极有参考之价值,特商涂君由本刊按期发表,志此以示感谢。编者译。一,主张社会法学之AntonMenger.谓今日之法律学,为学问中发达最迟者。

  • 标签: 解释法律 解释论 法学博士 社会法学 毕业生 法律学
  • 简介:弗兰茨·冯·李斯特(FrancvonLiszt,1851~1919),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李斯特18岁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四年后又赴哥廷根、海德堡等大学学习。在维也纳,他深受其老师耶株(RudolphvorJhering)、麦克尔(A.Merkel)和瓦尔堡(E.Wahlberg)等人的影响。1875年,李斯特以《伪誓和虚伪的证言》的论文,成为格拉兹(Graz)大学的讲师。

  • 标签: 法律人 大学学习 李斯特 维也纳 奥地利 海德堡
  • 简介:莱昂·狄囊(LeonDuguit,1859~1928),法国法学家,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社会学法学派的一个支派)的主要代表。1859年2月4日出生,1882年6月在波尔多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同年10月,在教授资格竞争考试中合格。1883年1月,取得冈城大学法学院教授资格,1886年10月,取得波尔多大学法学院教授资格,1892年4月,任波尔多大学法学院宪法和行政法教授,1901年,出任该法学院副院长,1919年起任院长,直到1928年12月18日去世。由于狄骥一生都在波尔多大学度过,所以他以及他的追随者也被称为“波尔多学派”。

  • 标签: 法律人 社会连带主义 法学院 波尔多 博士学位 法学家
  • 简介: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Radbruch,1878~1949),是德国20世纪最伟大、影响最深远的法哲学家和刑法学家之一,新康德主义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他1878年生于德国北部石荷州的吕贝克,1898年至1902年间,先后进入慕尼黑、莱比锡和柏林等大学学习法律,师从李斯特、施塔姆勒等著名学者。1902年,以论文《相当因果关系论》获得博士学位。第二年成为海德堡大学的讲师,主讲刑法和法哲学。在海德堡大学期间,他吸收了新康德主义的思想,特别是从海德堡大学当时的巨擘马克斯·韦伯,以及冉冉升起的哲学新里拉斯克那里获得启发。1910年,他写就《法学导论》,一书成名,到1980年该书已经印至第13版。

  • 标签: 法律人 海德堡大学 新康德主义 刑法学家 法哲学家 拉德布鲁赫
  • 简介:勒内·达维德(ReneDavid,1906~1990),当代法国著名的比较法学家。1906年1月,达维德出生于巴黎,从小获得了良好教育。1928年,年仅23岁的达维德就获得了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次年即被聘为法国格勒卢布尔大学法律系教授。1930年,他出任罗马私法划一化国际研究所副秘书长,这对其形成“世界法律统一主义”的思想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35年,达维德继而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哲学领域的造诣大大帮助了他在法学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二战以后,达维德的法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 标签: 法律人 巴黎大学 博士学位 大学哲学 法学家 副秘书长
  • 简介:本文从科学哲学对理论的理解出发,阐明了法律的非理性论性,论证了法律作为知识的自主性,着重揭示了现有法律理论生产的非法律性,最后基于这种法律本体所设定的应然教育模式对偏离这一教育模式的体制进行了分析和批评。

  • 标签: 非理论性 法律的自主 法律理论生产 法律教育 批判
  • 简介:经权问题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是儒家道德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经的本义指织造物的纵线,引申为直行、南北行走的道路,后扩展为常道、常规、原则;权引申为两种涵义:一是权势、权谋,二是权变。在儒家思想中既有对经的坚守,也十分重视权变,并且,经与权各有其道,经不离权,权不离经。经与权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如何"知常而应变"的问题。因此,儒家的经权思想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儒家 道德伦理
  • 简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每年都通过若干“决定”、“决议”,这些“决定”与“决议”在性质上是属于法律、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还是其他性质的决定,无论是宪法还是其他法律(如:立法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监督法等)都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实践中主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等在工作中掌握。

  • 标签: 法律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 “决定” 议事规则 人大组织法 区分标准
  • 简介:你也许会问:“法律理论为什么不可能呢?”如果这意味着“参与”与法律有关的“理论争论”,那么确实没有人质疑将法律理论化的可能性。然而,由一组体系化关联的关于法的本质的真命题组成的法律理论是可能的——这一想法遭到了来自不同方向的质疑。

  • 标签: 法律理论 理论争论 “参与” 法的本质 可能性 理论化
  • 简介:口述历史是区别于考古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在西方历史学界有近六七十年的历史。口述历史与法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为法学研究方法的口述历史和口试历史中的法律问题两方面。

  • 标签: 口述历史 法学方法 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