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共享现象日益普遍。数据共享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利用方式,也是数据流通和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数据共享中的个人信息仍然属于信息权利人的权利,与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行为一样,数据共享也应当获得信息权利人的授权。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在规定个人信息权利时,应当规定数据共享规则,数据共享规则的设计应当妥当平衡数据流通与信息主体权利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设计数据共享规则时,应当在区分不同个人信息类型的基础上,设计信息主体的授权规则。

  • 标签: 数据共享 个人信息 民法典
  • 简介: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但相关立法的定位存在偏差。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主体)的联系仅在于该信息可以识别某人或与某人存在联系,而这不足以使个人控制该信息或使其归属于个人支配。事实上,个人信息保护发端于个人基本权利(人权)保护,保护的是人的尊严所派生出的个人自治、身份利益、平等利益。个人信息不等于隐私,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不等于隐私保护规范,但隐私保护是个人信息利用的前提,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安全有别于公法保护的安全利益,前者只是一种个人权益,由个人信息保护法调整;而后者属于公共利益,由刑法保护。只有区分需要保护的这些法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移植源自西方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正确地建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信息隐私 信息安全 人的尊严
  • 简介:“数据隐私问题”泛指由公共和商业机构处理个人信息的实践而引发的各类政治、经济、法律和伦理问题。法学界对数据隐私问题的关注仍聚焦于如何建构“个人信息权”这一教义学议题,但互联网经济和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数据隐私问题在个体权益、企业竞争和生产关系三个维度上全面展开。鉴于个体权利建构议题本身有限的智识和实用价值,法学界应尽快转向思考与数据合约监管、数据风险管理、数据资源交易和数据劳务定价等相关的机制设计问题,方能为人类社会寻求回应数据隐私挑战的努力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 标签: 数据隐私问题 个人信息 竞争 生产关系 机制设计
  • 简介:《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指南(2015修订版)》是世界识产权组织在2003版《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指南》础上最新编制出版的指导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活动文献资料。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科研团队依据世界知识权组织的版权开放原则。

  • 标签: 版权保护 中国 译著 经济贡献 版权产业 产权组织
  • 简介:我国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范围规定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我国国内主要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来看,限制是出于保护权利人商业秘密的需要

  • 标签: 商业秘密保护 浅谈商业秘密
  • 简介: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空间表现为具有自然厲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自然资源要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致力于实现国土空间要素综合管理和综合利用,经济、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这三个基本目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基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包括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制度和国土空间修复制度.

  • 标签: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空间规划 用途管控 空间修复
  • 简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相关立法开始关注公司注销程序中股东、债权人以及职工权益的平衡保护。目前,职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还不够细致和全面,公司注销后职工权益是否可以继续主张、得向谁主张等未有明确法律规定,导致实践中仍存在公司注销过程中未依法清偿职工债权,对工伤、孕妇等特殊职工权益保护不到位等情形。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公司注销后职工债权清偿的责任主体,通过立法对特殊职工予以保护、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强化决策机构的法律责任。

  • 标签: 公司注销 职工权益保护 职工债权
  • 简介:适用宪法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保护新兴权利的问题,在国外是新兴权利保护中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法。在我国,新兴权利保护实践有三种确认新兴权利为基本权利的方式:通过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确认新兴权利的基本权利身份和位阶;通过司法解释创制规范的方式将特定的利益纳入宪法上已经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从而赋予其基本权利的资格;司法机关在具体个案中创造性地扩大解释现有的宪法基本权利规范,在既有宪法规范文本含义内创造出涵括新兴权利的新面向新空间。如何通过对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解释性操作或者其他方法实现宪法基本权利规范与新兴权利的衔接与涵摄,是一个动态发展且永无终结的进程,基于不同的宪法架构和宪法适用传统(包括禁忌),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互动需要找到妥当的桥梁。

  • 标签: 新兴权利 基本权利 宪法基本权利规范 人权条款 人的尊严条款
  • 简介:三、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法律分析传统资源是现代技术与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应当建立自己的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机制,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在法律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价值取向也不同

  • 标签: 传统知识 国际法保护 知识资源
  • 简介:(一)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规定,是我国尊重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体现,这又如何体现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标签: 小议消费者 权益法律 法律保护
  • 简介:信用权是近年来新生的一项民事权利,对信用权的界定应考虑与信用的属性相一致,信用权的财产属性与其人格权性质看似不符,实则是人格权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信用属性的法律体现。实践中侵害信用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信用权明文规定,导致对信用利益的救济十分匮乏。从维护信用权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侵害信用权的认定应以客观行为及损害后果为主要判断要件,无需考虑侵权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对信用权的法律保护,既要考虑侵权行为的特征,又要结合侵害信用权的具体情形。

  • 标签: 信用权 人格权 法律保护
  • 简介: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核心内容,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儿童发展权保护不断深化,受教育权得到有效保障,儿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媒介使用进展迅速。国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儿童发展权保障的法律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实施了多种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儿童发展权。儿童拥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儿童发展权更充分的实现有赖于继续坚持儿童优先、以儿童为本、平等发展和儿童参与等原则。

  • 标签: 儿童 发展权 改革开放四十年
  • 简介:做了一届江西省政协委员,五年来,我最醉心的一件事就是撰写社情民意信息,用句时髦的话讲就是我与社情民意结了缘,我写并快乐着。初出茅庐'第一功'。作为一个政协委员,自己可以算是个'老兵',曾连任四届南昌市政协委员,撰写过不少提案,但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就是一名'新生'。

  • 标签: 社情民意 江西省 就诊卡 《人民政协报》
  • 简介:与税收制度相比,多年来我国实施的排污费制度虽然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预防有较大作用,但是排污费本身存在收费法律依据不足,收费的被动性和繁琐性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进行环境保护费改税的活动,2016年12月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明确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未规定实施细节,例如税款的去向以及征管机关的权限划分模糊等。因此,本文是在深入研读《环境保护税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环保税存在的不足以及具体征管的可行性和难点做一定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层面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费改税 环境保护税 征管困境
  • 简介: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纸媒江河日下,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国家提出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成员之一--高校学报也积极参与数字化建设,实现传统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目前学报数字化的路径主要为加入知网等数据库以及开通微博、微信等"两微一端"模式。学报数字化过程中出现一些法律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如,加入数据库集中存在的作者授权问题,而开通"两微"中则面对更多的侵权与被侵权的问题。"内容为王"仍是学报数字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需要加强学报的版权保护,从立法层面,加强著作权法的修改;从执法层面,积极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从法律意识层面,增强学报的法律版权意识和数字平台的版权保护意识。

  • 标签: 融媒时代 高校学报 数字化 版权保护
  • 简介: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情况,而后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建立我国独立的专门立法保护软件知识产权、大力扶持中小软件企业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对完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计算机 软件 知识产权 保护
  • 简介:在我国刑法语境下,委托信任关系并非侵占罪的保护法益;占有利益说则过于缩小了侵占罪的保护范围,且横添程序的繁琐性;财产所有权行使可能性说虽然更为明确,却将所有权受到侵害与所有权丧失混为一谈。作为通说的所有权说更值得坚持。但是,所有权说也并非没有改进的余地,在面对金钱、汇款等特殊对象时,所有权说的解释力明显不足,因而有必要针对性地提出修正的所有权说。在确定侵占罪的保护法益时,应当以民法理论为根据,即当解释财产犯罪的法益时,应当以民法依存模式为基础。

  • 标签: 委托信任关系 占有 所有权 错误汇款 民法依存模式
  • 简介:当前作为国家用以判断、衡量、监测和监督精准扶贫目标是否实现的精准扶贫信息制度,面临着难以制约帮扶政府主体虚构帮扶相对人作为“贫困户”身份的信息、难以用较低成本“精准”获得帮扶相对人收支信息、难以约束帮扶政府主体虚构帮扶信息、难以用较低成本“精准”获取帮扶全过程信息等困境。精准扶贫实践中关于“好人”与“坏人”论断的两种流行观点对此并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产生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精准扶贫多层级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和偏好不一致。精准扶贫信息法律制度应当以经济人假设作为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通过为精准扶贫各方行动者设计可实施的制约和激励机制,理性规范精准扶贫信息的调查、收集、制作、复核和备案等环节的行政关系,以实现该制度的预期目的。

  • 标签: 精准扶贫 信息制度 困境 精准扶贫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