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红色中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它在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毛泽东为《红色中华》的创办、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红色中华》的创办积极筹措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为了宣传大会的召开情况,扩大影响,红色中华通讯社于大会召开的当天成立。

  • 标签: 工农兵代表大会 苏区时期 苏维埃运动 中央机关报 日本帝国主义 军事路线
  • 简介:《立》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一份小型报纸,其工作广告凸显爱国立场,解决民众困难,程序规范,日趋成熟,记录并影响着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发展。《立》工作广告具有时代化、大众化、专业化等特点,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立》"大众化报刊"、"小报不小"的报纸特色。对《立》工作广告的梳理分析,对于今天的大众传媒及广告事业等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民国 《立报》 工作广告
  • 简介:为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大连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大连党建手机”于7月1日正式开通。“大连党建手机”的开通是大连市党建工作创新的具体举措,每周定期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传递党建新闻,发布重要信息,报道最新动态,交流党建经验。主要栏目有:“中央精神”“党建要闻”“基层动作”“各地动态”“诗画微评”等,力求面向基层,贴近实际,图文并茂,生动鲜活,特色鲜明,点读有益。“大连党建手机”成为大连特色党建工作的宣传窗口,以及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大连党建工作、拓宽视野、学习交流的信息渠道和互动平台。它的开通标志着大连市党建信息化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标签: 党建工作 大连市 手机报 党员教育 新平台 信息化水平
  • 简介:印尼华文报刊《生活》,创刊于1945年10月24日,1965年10月停刊,是印尼华侨社会较有影响力的华文报刊。在《生活》的创办过程中,闽籍华侨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闽籍华侨的这些行为,是参与者听从时代召唤以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使然,也与他们的地缘关系及社会网络密不可分。

  • 标签: 闽籍华侨 华文报刊《生活报》 印尼
  • 简介: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抓好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团结与融合,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策略。

  • 标签: 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简介:东剧变对东欧共产党造成了致命打击。但是,它们并未完全消失匿迹,而是演变成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并作为中东欧左翼政党的主要力量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中东欧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形成了较稳定的左右翼交替执政的格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根据现实生态环境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左派政党的特点。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东欧左翼政党又开始呈现出传统价值回归的动向和特点。可以说,左翼政党未来仍然是中东欧政坛上中下层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其发展会受到政党自身特点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 标签: 中东欧 左翼政党 共产主义后继党 社会民主党 特点
  • 简介:东剧变对东欧共产党造成了致命打击。但是,其并未完全消声匿迹,而是演变成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并作为中东欧左翼政党的主要力量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中东欧左翼政党与右翼政党形成了较稳定的左右翼交替执政的格局,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不断根据现实生态环境调整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左派价值的特点。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东欧左翼政党又开始呈现出传统价值回归的动向和特点。可以说,左翼政党未来仍然是中东欧政坛上中下层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其发展会受到政党自身特点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 标签: 中东欧 左翼政党 共产主义后继党 社会民主党 特点
  • 简介:2013年12月17日,乌尔拉·冯德莱恩(UrsulavonderLeyen)宣誓就任德国新任国防部长。作为德国首位女防长,55岁的冯德莱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从政多年,作为基督教民主联盟(以下简称基民盟)的政治家,在第一届默克尔政府中担任家庭事务、老年、

  • 标签: 国防部长 德国 默克尔政府 民主联盟 家庭事务 政治家
  • 简介:“本土资源论”在中国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具有一种重要的“范式价值”。然而它的证成却存在严重的内在悖论:第一,理想与现实的纠葛不清;第二,法律多元与法律一元的层层矛盾;第三,本土资源与法律移植之间的徘徊犹豫;第四,对法律规避态度的是非反复。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几个悖论,根源在于力的“本土资源论”是建基于实用主义的法律观以及法律理论家与实践家相结合的角色观之上的。“本土资源论”可能的完善之处在于,坚持法学研究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对法律、法学和法律适用以及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做必要的区分,并秉持对法律和法治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 标签: 本土资源论 范式价值 实用主义法律观 内在悖论
  • 简介:我的母亲肖永光,1921年11月29日生于河北深县.卢沟桥事变时,母亲正在学校读书,受同学亲朋先进思想影响,积极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1937年10月,她参加抗日,任八路军深县抗敌后援会、妇救会、武装自卫队宣传员,冀中军区妇救会宣传干事,热河省委土改工作团支委,热河省绥中县区委副书记,热东地委分区妇委等职.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标签: 母亲 歌唱家 回忆 宝贝 抗日救国 卢沟桥事变
  • 简介:2004年,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当选为第一位直选的印尼总统,至2014年10月届满10年.西洛总统执政的10年,是印尼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失业贫困人口和外债下降的10年.西洛执政10年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得益于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印尼历任政府所做的经济改革以及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外,还归功于西洛政府能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实施的经济发展政策.虽然成绩有目共睹,但西洛总统并未能完全实现任期的承诺,继任新总统仍面临诸多挑战.

  • 标签: 苏西洛总统 印尼经济 未来挑战
  • 简介: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几次调整其对中对战略,形成了由“一压一和”到“双和”再到“和中抗”的变化轨迹。受其影响,中苏关系呈持续对抗状态但避免了大战,且两国在严峻的武力对峙态势下也酝酿、积蓄着改善关系的积极因素。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战略基点在于如何从中苏关系的现状中渔利,这就决定了美中关系的正常化在20世纪70年代迟迟得不到实现,既使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也仍是在低谷中徘徊。

  • 标签: 美国 中苏关系 对中对苏战略
  • 简介: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身份和利益是国家最重要的两大属性,也是影响领导人战略决策的两大最关键依据。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对中国的身份定位是:中国是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国家,国内矛盾始终不曾化解,外在威胁始终没有减弱,中国在冷战大环境中是一个受威胁的弱者。对于中国此时期的利益定位,毛泽东认定的利益是反抗美符合中国利益(这一认知在实践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受威胁的弱者的身份认知和反抗美的利益认知,极大影响了毛泽东的对战略决策,决定了后续十余年中苏对抗的关系大走向。

  • 标签: 毛泽东 建构主义 身份 利益 中苏关系
  • 简介:从法学方法论上说,法律规范并非对事实的陈述,而是规范的表达,因此目的论在法律适用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最高法院在纽约时报及其后续案件中,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对制宪者原意的追寻,而是致力于对宪法规范的客观目的的论证,并宣告了适用于公共官员的实际恶意规则。随后它又基于宪法规范的客观目的,将实际恶意规则类推适用于公众人物,从而最终完成了对传统诽谤法规则的宪法改造。这显示了美国最高法院对运用目的论思考方式的高度自觉。

  • 标签: 目的论解释 类比推理 类型思维 公众人物
  • 简介:马克思在给查利奇的复信中,明确提出《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不能用来论证俄国问题,俄国农村公社在理论上同时兼具两种相反的可能发展趋向,挽救俄国农村公社的革命能否爆发并取得成功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价值——不存在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社会形态,确立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认同和高度自信为取向的文化意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俄国农村公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