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丁兰刻木"是在汉族地区形成的艺术传统,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传入彝区。从口头艺术的主题上来看,汉族和彝族的丁兰刻木传说都是在颂扬孝道,但在情节方面却有很大差异。彝族的"丁兰刻木"艺术传统新增了不少语义元素和行为元素。从存在形态上来看,汉族、彝族的"丁兰刻木"艺术传统亦有异同。从汉族"丁兰刻木"艺术传统在彝族地区传播和变异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汉族"丁兰刻木"艺术传统中的优质成分具有跨文化、跨民族和跨区域价值的伦理观念;少数民族对汉族艺术传统不是被动地接受;汉族艺术传统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以及少数民族对汉族艺术传统的选择和改造,是我国多民族艺术水乳交融的体现,对于促进彼此的理解、认同和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采用2007—2014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行业特征和盈利能力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上市公司较非农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正相关,而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较高的盈利能力强化了行业特征对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正向影响,而对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则不具有这种影响。该研究不仅证实了农业上市公司较非农上市公司实施了更为严重的盈余操控,还揭示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以及盈利能力对行业特征与两种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也存在异质性。
简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开发逐步进入到成熟阶段,并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甚至可以说是龙头行业,它对社会进步、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也同益扩大.房地产在经济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以及房价和住房等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使得房地产公司愈来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分析地产的相关数据,发现了目前地产在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资金利用效率不高、营运风险较大,资产负债率偏高、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而提出通过开源节流保障盈利空间、提高现金流控制负债比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管理者奖惩机制等措施改进保利地产盈利能力的相关的建议.
简介:基于对中国在非洲援建的一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的微观层面的民族志田野调查,本研究将中国援助实践视作中国农业知识和技术嵌入援助实践,在异文化的地方进行再生产和地方化的过程。本文从对"发展"的技术性建构、对"技术"的认知性建构和对"高产"的权力性建构三个方面展开叙事,进而指出中国援助与西方传统援助的差异主要源自发展知识建构路径的不同:西方是理论性建构,中国是经验性建构。本文也表明中国国内发展经验是通过中国对外援助的经验建构路径嵌入到援助项目中的,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受援国的能动主体也根据各自政治、经济等利益诉求在实践互动中共同形塑着中国发展经验的再生产和地方化过程。
简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顺利步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PSTR),研究不同收入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征,并对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合理规避路径。实证结果表明:相关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生平滑转移;不同收入阶段,产业结构和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高度相似;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以后,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作用消失,产业结构、最终消费率、贸易开放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稳定在1.5%、-30%、10%和10%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消极效果大于积极效果;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如果不能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
简介:研究选取1990-2014年全国和各省份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各省份全要素生产力数值,以及各省生产要素的冗余量。结果表明,各省全要素生产力水平总体比较高,东部省份明显高于西部省份。生产要素冗余量中能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简介:制造业低碳化发展日益成为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利用分行业分年份碳强度计算方式,引入加工贸易产品、细分能源测算等方法精确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995-2010年6个重要年份制造业的隐含碳整体排放及贸易排放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化学工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排放最多,分别为9亿吨、7.9亿吨、7.4亿吨;净出口隐含碳排放行业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0年排放最多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为0.15亿吨、0.10亿吨和0.02亿吨;进出口隐含碳排放密集度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态势;为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低碳化发展,应倾向于支持隐含碳排放绩效高的行业、隐含碳排放密集度低的产业、净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高的行业。
简介:目前关于中国在非投资的研究呈现为西方中心主义、以中国为中心、全球体系三类视角的叙事格局,而有关非洲本土历史的视角较少。为此,本文基于坦桑尼亚一家中资企业及所在剑麻产业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了该公司的运作逻辑中受到的当地剑麻发展历史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嵌入东道国当地历史的过程,中国资本延续了坦桑尼亚剑麻产业百年来形成的基本范式,体现在生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劳动力短缺的应对和资本的积累方式三个维度。虽然中国资本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没有结构性改变,因为坦桑尼亚剑麻产业基本范式的背后是始于殖民时期并一直持续的西方国家主导下的"中心—外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