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开始了相关的改革,热火朝天的网络时代就这样迈进了新世纪的大门。近年来,网络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通过研究微信公众平台来进一步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本文就是围绕微信公众平台在本科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运营展开,希望通过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全面改善当前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现状。
简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又一根本性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各级党和政府要不断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考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的事业前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哪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结合所处的特定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探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目标,精准剖析乡村衰落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的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就成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因素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发展乡村、振兴乡村已成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光荣而又紧迫的历史使命。这种新的历史使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各方面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与要求。但由于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掉队”现象,乡村在某种程度上的衰落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境。(一)组织因素分析在组织构架体系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数量日益减少。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土地收益的减少以及市场经济的刺激和带动,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懂得经营而又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农民党员开始逃离土地和农村,纷纷进城务工、经商或另谋出路,留守在家的只有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相当多的中青年农民认为入党“政治上没盼头,经济上没甜头”,致使农村党员队伍后继乏人。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不足等问题。相当多地方的村干部存在着“三难”现象,即难选、难干、难管,一些地方的村支部、领导班子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没有合适人选。(二)经济因素分析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原来多数集体经济都转为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支配的物质财富少而又少,服务群众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农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现象使得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手段和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不够优厚的经济基础侵蚀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权威,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行动力的提升,并日益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的最大制约因素。(三)文化因素分析当前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裂变,乡土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图式逐渐变更,村落和家族共同体作用逐渐弱化,而新的令人信服的文化价值体系又无法快速提供和生成,许多人内心深处处于什么都不信的地步,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信仰迷失、理想缺失,“乡约”、“村规”和“宗法、家法”不断消失,社会伦理秩序不断瓦解,“讲秩序、讲正气、讲人情”的传统理念不断遗失。在此文化结构和社会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可采用和借鉴的优质传统文化资源越来越少,村党组织的自身活力难以彰显,对广大农村群众的吸引力也难以有效提升,不够优质的文化基础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吸引力。(四)社会因素分析随着村落的不断发展演变,基层组织公共权威正不断退化,村级组织对村民的号召力、影响力逐渐下降,村庄治理表现出一定的失序状态,落村庄地域村落公共服务衰败。乡村公共性衰落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村组织和村集体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基本失去意义,随之而来的是霸痞势力和宗族宗教势力的兴起,村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往往失去话语权,乡村治理纳入恶势力的股掌之中。乡村社会出现的这些不良社会性因素,若不加以引导和纠正,必将会进一步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影响党在农村的凝聚力和社会号召力。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准确把握当今农村社会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核心目标,定向发力,精准破解制约瓶颈,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一)优化组织体系,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基础要以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重,进一步构建“全覆盖”的乡村党组织构架体系和优化乡村党员结构。在组织体系构建层面,中国共产党要重拾民主革命时期乡村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和优良传统,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设置方式。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要创新设置模式,逐渐变革“一村一支部”的基层党组织架构,打破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探索党组织设在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形式;另一方面,也要从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党组织的人口覆盖密度,在乡村凋零与荒凉地带更要加强党的存在力量、丰富党的存在形式,实现党组织对农村的全覆盖、零遗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在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增强从农村优秀青年群体中培养积极分子、吸收党员的主动性和工作力度,提升党员队伍质量;另一方面要严格党员队伍管理,村党支部要根据农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职责,并按照十九大报告中的新要求稳妥有序地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和带动作用。2.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济基础第一,各级党和政府要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加紧破除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篱栅”。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乡村小城镇,以促进人的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乡村社会图景为基本目标,减少大规模的“拆村”现象,引导优秀人才积极“回流”农村,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复兴乡村社会,寻找乡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步伐,加大培养乡村自组织的能力。第二,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要大力发展农村乡镇集体企业,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输送与转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转型和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实现民富村强,从而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济基础。第三,用好“资本”这把“双刃剑”,防止乡村集体经济的空壳化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边缘化。要警惕资本借助乡土主义、新上山下乡等各种“新乡村主义”对乡村形成实际控制和对乡村集体经济的“二次剥夺”,避免外部资本借助国家发展主义的力量任意改变乡村社会结构的均衡态势,减少资本力量对乡村党组织、村委会、乡村集体经济以及其他乡村社会力量的控制和对抗。(三)弘扬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基础要对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适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传统乡土文化中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务实精神,夯实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文化基础;挖掘好传统乡土文化中重义轻利、勤劳俭朴、戒骄戒躁等价值追求,拓展加强农村党员品德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文化资源。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增强保护、发展和复兴乡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工作,做好乡土文化宣传与教育,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力量。(四)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为核心,不断建构和优化良好而稳固的社会基础。一要正确认识传统乡村的社会功能。要极培育具有共同归属感的乡村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有效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互动;乡村社会在礼俗、家风家规、习惯、乡规民约、教化等方面的积极精神价值。二要不断增加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具体的决策和实践中要切实关注民生问题,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给农民之所需”,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牢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三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虚心接受农村社会各类群体对党组织的监督与批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四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转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要牢牢把握党对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权、主动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进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整合,引导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各类主体和力量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好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五要树立权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政治生态。村级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在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层面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主动同一切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划清界限并进行批判和清理,坚决遏制地痞村霸势力和封建迷信活动对农村社会治理的干扰和破坏,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基础。简介李新(1972年12月-),男,安徽界首人,中共安徽界首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领导学、社会保障学等多学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