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90年代以来,苏州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特征发生较大变化。世界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产生的网络化效应、制度创新等对苏州城市化均产生积极作用。从市场机制角度出发,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对苏州城市化起基本作用。资本、货币、金融市场化促进城市化投资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技术市场建设构成城市化的提升机制.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接推动城市化发展:而土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则构成城市化的牵引机制.也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这种城市化空间扩展新动力出现的根本原因。
简介:摘要:自人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观看世界的手段后,人类便不断的改变着观看世界的方式,也由于意识对工具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绘画与文字,数字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的应用。通过媒介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文化载体从而面向大众消费人群,也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视觉文化向大众消费转型的一次具有变革意义的历史时期。诚然视觉文化中包括影像文化,自摄影术发明到应用再到数码影像的产生,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这种为表现客观而形成的艺术形式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图像从技术到文化的崛起,更具体地说是指文化从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向日益摄影化、动态化的图像的转变,特别是影视作为情感主义中心的表现。
简介:摘要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加以了发展,他们将女性主义问题从无产阶级中突显出来,并结合了马克思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解放理论,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对这一时期的二元制理论、一元制理论以及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典型代表任务进行分析。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20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的发展和审美倾向。该时期中国摄影进入了一个发展阶段,摄影团体纷纷涌现,摄影师们通过合作和探索摄影艺术,推动了中国摄影的发展。然而,关于摄影是否是独立艺术形式的争议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在这一争议背景下,摄影师们通过理论辩论和实践探索来证明摄影的地位和表达方式。一些摄影师开始借鉴绘画的结构和意境表现方法,将中国绘画元素融入到摄影作品中,形成了“中国画意摄影”的主要倾向。同时,现实主义摄影观念在30年代末萌发,摄影师们将焦点转向社会底层、工人群体、农村和战场,通过摄影记录现实情况,表达个人思想和社会问题。这些摄影观念的转变对中国摄影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研究对30年代中国摄影的发展和审美倾向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对现代摄影创作、摄影理论研究和摄影审美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简介:199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各省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鉴于1990年和2002年我国各城镇人口统计的口径不一.按照双轨城市化的概念.本文先对我国1990年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调整然后与各地区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表示)进行相关分析,得到1990年代我国各省区城市化进程的五种演变类型。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我国省区间城市化进程羞异较大.区域城市化不平衡现象依然显著,东部沿海部分发达省区城市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东北和西部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化水平也是最低,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已经进入城市化的稳定增长阶段.未来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