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Waring—Blender法对13种表面活性剂进行了泡沫性能评价,并测定了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起泡性能好的DK,AS—14,Es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张力未达10~mN/m。分别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WP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M对Es,As-14,DK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As-14,DK与PM复配增效作用强,界面活性高。仅DK/PM复配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和稳泡性能好。对DK/PM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配方优化,当DK/PM复配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为3000mg/L,DK与PM质量比为5:1时,泡沫综合指数达最大值,为4050.0,平衡时油水界面张力达5.96×10~mN/m.
简介:通过全烃与全脱值相关性研究,建立了钻井液含气量与地层含气量的关系式,再借助钻井液冲淡系数,获得了由全烃值计算地层含气量方法,为气测录井定量化解释开辟了新途径。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达西渗流公式推导获得平均渗透率计算公式,由大牛地气田5口井数据统计,建立了平均地层含气量与平均渗透率相关公式,从而实现用地层含气量参数替代渗透率的产能计算方法。尤其是对于“三低”气藏,地层含气量可以认为就是地层的含气丰度。分析了三种条件下(正压、负压和近平衡钻井条件)地层气渗入方式和地层气对全烃值的贡献,并对正压条件下自然建产的水平井的产能与地层含气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最终建立了3种钻井条件下“三低”气藏的无阻流量的预测公式和方法,通过气测录井对“三低”气藏进行定量评价。
简介:从低负荷硫磺回收的运行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了低负荷运行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了在低负荷条件下切实有效的硫磺回收优化运行策略,解决了制约低负荷生产瓶颈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简介:歧口凹陷低电阻率油气层广泛存在、成因复杂、测井评价难度大,明确低电阻率油气层分布规律对成功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意义重大。从大量基础岩石物理数据出发,通过分析不同层位、不同埋藏深度的低电阻率油气层与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孔径、泥质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及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由沉积内因引起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基本分布在主力相带边缘,通常发育在岩性细、泥质含量较重、孔隙结构较差、微孔隙发育的储集层。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泥质含量和黏土矿物类型对低电阻率油气层控制作用相对明显,沙河街组孔隙结构差异对低电阻率油气层控制作用相对明显,而钻井液侵入型低电阻率油气层往往与高矿化度钻井液钻井工艺相伴生。分析研究不同成因类型低电阻率油气层分布规律,为准确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提供了可靠依据。
简介:产液量预测作为常规油气储集层精细解释评价的一种方法已在许多油田受到重视,而针对低渗透储集层的产液量预测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方法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和达西定律,经优选确定储集层厚度、地层压力、渗透率及流体饱和度为储集层产液量预测参数,并分析了各预测参数值的求取方法,进而通过回归分析预测产液量与实际产液量的相关性,建立了低渗透储集层产液量预测公式。实际应用表明,该产液量预测公式对于低渗透储集层的产液量预测效果较好,可作为低渗透油田纯油层或以产油为主的油水同层产能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该预测公式的建立方法也为从产液量预测研究逐步上升到产能预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简介:中原油田属高温高盐油藏,常规三次采油技术难以满足提高采收率的要求。以非一阴离子两性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驱油剂与原油可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与储层流体适应性好。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0.3%时,驱油剂吸附量小于1.5mg/g,耐温100℃,抗盐20×10。mg/L(ca。^2++Mg^2+含量6000mg/e)。注入0.2PV表面活性剂,可提高采收率7.88%。该驱油剂可以在中原油田大规模应用。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简介:废旧管线拆除,对于保持管廊整洁、有序,减轻管廊负荷,以及后续装置的改扩建和新管线的施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废旧管线的拆除作业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有害因素。在以往的拆除作业中,曾经发生过割错管线、着火、砸断液化气放空阀造成液化气泄漏等事故。在管廊治理作业时,通过危险因素辨识,提出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