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对东海丽水—椒江凹陷的构造、沉积地层和成藏要素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其成藏条件。结果表明:丽水—椒江凹陷古新世主断陷期分为4幕断陷,其中初始断陷Ⅰ幕以湖相沉积环境为主,之后过渡为海相沉积环境,该凹陷存在3组烃源岩及3套储盖组合,其中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且其类型以Ⅱ型为主,生烃潜力良好,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集层以砂岩为主,其中灵峰组和月桂峰组砂岩为Ⅲ—Ⅳ类储层,明月峰组砂岩为Ⅲa—Ⅱb类储层,物性受凹陷内顶封型异常高压系统改造优化。断陷早期的(扇)三角洲、滨湖、滨海砂体和上灵峰组上部及明月峰组下部的浅海泥构成的下储盖组合靠近主力烃源岩层,且异常高压系统增储滞排,因此储盖配置条件良好,勘探前景佳。预测凹陷内洼槽带生烃中心上方、灵峰潜山两侧及丽西次凹西斜坡的优势成藏构造带是研究区内有利的远景勘探区带,并识别划分出三大类共11个有利构造带。
简介: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四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的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的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的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的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1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2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的叠合层系;3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4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的多级封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