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根据2000-2013年华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点的雾、霾日数资料挑选出华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现象站数较多的40个样本,再利用这些样本同期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位势高度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发生雾或霾天气时的近地面环流形势可分别分为4类和5类。聚类结果揭示了雾和霾发生时大气环流具有不同的分型特征,只有弱高压型为雾、霾发生时的共有型,湿度场和冷暖平流输送在雾和霾天气发生时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同一天中存在雾、霾天气转换及同一时刻雾、霾共存的现象,本文也分析了这两种情形的环流形势特征,解释了其成因。

  • 标签: 环流形势 聚类分析
  • 简介: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北疆)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提出了45站低温日标准和区域性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定义,并分析了持续性低温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了低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环流差异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冷空气影响路径及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日阈值呈东北向西南升高的分布趋势,低温日阈值最小值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和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阈值为-34--30℃,而西部伊犁地区和天山山区低温日阈值为-24--20℃;(2)1961—2010年出现35次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1月和2月发生频次均为0.29次/年,12月为0.14次/年;低温事件持续时间为5-25d,其中超过10d有16次,5-9d有19次。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呈年际和年代际显著减少趋势,但强度无显著变化趋势;(3)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异常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以经向环流异常为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可分为4类:西西伯利亚横槽、中西伯利亚低槽东灌、北风带和西北风带、北脊南槽(涡),这4类冷空气影响路径表现为500hPa冷空气从极地或西伯利亚以超极地、西北和偏东路径进入新疆后,-32℃冷空气南压位于北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同时表现为蒙古高压盘踞欧亚大陆,高压中心达1045hPa以上且位于阿勒泰山地区,1035hPa冷高压控制北疆地区,这种环流配置造成新疆持续性低温事件。

  • 标签: 北疆 持续性低温事件 时空分布 环流异常 冷空气路径
  • 简介:OnApril20th,2013,anearthquakeofmagnitudeMW6.6occurredatLushanofSichuanonthesouthernsegmentoftheLongmenshanfaultzone,withnotypicalcoseismicsurfacerupture.Thisworkplottedanisoseismalmapoftheearthquakeafterrepositioningover400post–earthquakemacro–damagesurveypointsfrompeakgroundacceleration(PGA)datarecordedbytheSichuanDigitalStrongEarthquakeNetwork.ThismapindicatesthattheLushanearthquakehasadamageintensityofIXontheLieduscale,andthatthemeizoseismalareadisplaysanoblateellipsoidshape,withitslongitudinalaxisintheNEdirection.Noobviousdirectivitywasdetected.Furthermore,therepositioningresultsof3323earlyaftershocks,seismicreflectionprofilesandfocalmechanismsolutionssuggeststhatthemajorseismogenicstructureoftheearthquakewastheDayiFault,whichpartlydefinestheeasternMengshanMountain.ThisearthquakeresultedfromthethrustingoftheDayiFault,andcausedshorteningofthesouthernsegmentoftheLongmenshanintheNW–SEdirection.CoseismalrupturewasalsoproducedinthedeepoftheXinkaidianFault.Basedontheaboveseismogenicmodelandthepresentationofcoseismicsurfacedeformation,itisspeculatedthatthereisariskofmoremajorearthquakesoccurringinthisregion.更多还原

  • 标签: 地震发生 发震构造 变形机制 芦山 四川 分子量
  • 简介:利用2004—2014年鹰厦铁路线的水害资料和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鹰厦铁路沿线水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铁路封锁警戒的降水临界值及其概率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004—2014年鹰厦铁路沿线水害的年际变化差异大且分布不均,铁路水害发生时间集中在汛期,局地性较强;鹰厦铁路封锁警戒的降水临界值为:水害发生前1h降水量为47mm、水害发生前24h降水量为108mm、连续降水量为228mm及水害发生前1h降水量达30mm且连续降水量达160mm、水害发生前24h降水量达100mm且连续降水量达160mm;铁路封锁警戒降水的概率预报模型回报准确率达90.2%。结合铁路封锁警戒降水概率预报模型和警戒降水临界值共同判断降水天气过程是否封锁铁路运营的准确率更高,可为铁路安全运营和高效调度提供参考。

  • 标签: 鹰厦铁路 水害 降水临界值 概率预报
  • 简介:研究海洋的波候变化是了解海洋动力过程对气候变迁响应的关键。渤海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波候在长期风场变化影响下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文章采用1950~2011年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渤海海域10m风场资料,利用SWAN模式模拟逐月渤海波浪的有效波高、波向、波周期,分析该海区波候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950~2011年期间渤海海域的有效波高呈现下降的趋势;波向角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波周期相对平稳,略有上升;有效波高平均下降0.3cm/a,波向角度平均增加0.12°/a。有效波高在1968年前后显现突变点,波向角度约在1960年突变,波周期在1965年左右出现突变点。渤海波候变化与海气振荡密切相关,是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变异导致的结果,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东亚环流天气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东亚季风强度、夏季风北界的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与强度的变化、脊点位置西伸与北进,以及西风指数的强弱变化等),是影响和控制渤海海域波气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波候 有效波高 西太平洋副高 西风环流 东亚季风
  • 简介:文章以内蒙古西部乌苏图勒河流域为范例,利用该流域2013—2014年逐小时降水和洪涝灾情资料,以及流域地形、土壤、土地利用等多源下垫面信息,构建了乌苏图勒河流域的径流—淹没模拟模型,并通过致灾过程的反演,建立了该流域不同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有一定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很高风险)的动态临界面雨量方程。该方法的建立,对乌苏图勒河流域山洪灾害预警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水文资料缺乏的流域确定致灾临界面雨量指标提供一种参考。

  • 标签: 中小流域 山洪风险预警 径流—淹没模型 动态临界面雨量
  • 简介: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利用GSWP(GlobalSoilWetnessProject)、GLDAS(GlobalLandDataAssimilationSystem)、AMSR-E(AdvanceMicrowaveScanningRadiometer-EOS)土壤湿度以及台站观测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初步分析高原下垫面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且联系密切。高原下垫面净短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在1月中旬显著开始增加,5-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净长波辐射5月表现为高值,夏季表现为低值。地表潜热通量在1月显著开始增加,在夏季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土壤3月开始输送热量到大气,9月大气开始向土壤表层传递热量;融雪3-5月加快,雪盖减少。降水和1cm植被含水量在2月显著开始增加,1cm土壤显著开始加湿,5-6月降水陡增,1cm土壤湿度表现为峰值。1cm植被含水量、植被蒸腾、总蒸散与降水在7-8月达全年最高值,1cm土壤湿度在7月表出现为谷值,9月达全年第二峰值。10月下垫面温度转冷后,雪盖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

  • 标签: 能量和水分循环 季节变化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