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利用1954--2010年地面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月环流特征量、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常规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初夏6月气温、降水的气候特点,通过初夏6月气温、降水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相关分析,建立起与中高纬度环流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初夏气候异常与中高纬度环流异常有关,影响初夏气候异常的中高纬度环流因子主要有亚洲纬向环流指数,阿留申低压指数,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鄂霍次克海的阻塞高压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大气及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背景,考虑外强迫因子海温的间接作用,掌握中高纬度环流因子的变化,是准确预测黑龙江省初夏气候的关键前提。

  • 标签: 环流异常 极涡指数 小波分析
  • 简介:安徽滁州一寒武系出露齐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三分方案。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全球寒武系开始采用四分方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滁州地区寒武系的划分历史,在详细论述滁州地区寒武系岩石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区域寒武系地层与皖中南寒武系地层,进而提出了安徽滁州地区寒武系最新划分方案。

  • 标签: 寒武系 地层划分 安徽滁州
  • 简介: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开发了一种基于区的强大而系统的勘探方法,可用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这种方法与油气系统模拟相结合,可以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区勘探的早期高效快速识别“甜点”。油气系统模拟可以用于预测页岩地层中油气类型及数量、吸附气含量以及对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增产处理等非常重要的地质力学性质。上述参数图又可以转化为油气生成、滞留和孔隙体积等要素的成功几率图,这些图件可以与诸如进入区块的可能性和揭露目的层所需的钻探深度等非地质因素相结合。这些基于区的图件都用概率单位表示,因而通过简单的相乘即能获取区的总体成功几率图,从而圈定甜点的位置。相似的方法也可用于煤层气资源评价。在本文中,我们以北美页岩油和页岩气区为例,对这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例子中既有资料丰富的阿拉斯加北坡的页岩区,又有资料比较少的美国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页岩区,而亚太地区许多含油气盆地更类似于后者。我们以实例说明,基于有限资料的油气系统模拟预测结果,与钻探和生产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有了基于油气系统的地质资源量评价结果,再加上区总体风险评估结果,油气公司就可以在非常规资源区勘探的初期根据存在经济可采油气资源的概率就区块收购做出决策。

  • 标签: 非常规油气资源 区带勘探 油气系统 资源评价 勘探方法 页岩地层
  • 简介:利用1961--2010年黑龙江省5个辐射站和32个地面基准站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太阳能资源丰富度及资源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资源评估。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显著减少,其中1月和12月减少最明显;20世纪70年代太阳辐射最强,80年代最弱;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西丰(多)东贫(少)的趋势。全省太阳能资源的稳定性较高,其中松嫩平原西部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稳定性最高,适合集中建设大型太阳能电站。

  • 标签: 太阳能资源 太阳总辐射 日照时数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对断陷的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依据对伊汉通断层的新认识和FZ4、FZ5断层的发现,以及FZ6和FZ7断层的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的特点,并将方正断陷的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的断陷期、始新世末的挤压隆起期、渐新世的差异沉降期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活动断裂是形迹组合、构造地貌特征及力学性质相呼应的构造体系。以元谋断裂(晚)新生代地层内发育的构造透镜体、剪节理、张性裂隙等形迹组合及其发育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吴氏网下半球赤平投影、节理玫瑰花图及张性裂隙性质分析等研究方法,推测元谋断裂自(晚)新生代以来主要受早期的:IL:IL东-南南西向和晚期(元谋运动之后,约80万年)的北北西一北西西向水平主压应力场作用,改变了构造活动性质并确立了现在的构造形迹、地貌。

  • 标签: 活动断裂带 形迹组合 新生代地层 发育序列 水平主压应力场
  •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

  • 标签: 城市河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聚集度 斑块密度
  • 简介:尖扎盆地发育一组近南北向断裂,即尖扎渡口—隆务河口断裂。通过对该断裂野外调查,表明该断裂长约20km,为逆冲断层,最新活动为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

  • 标签: 坳陷 隆起 断裂带 活动性
  • 简介:西昆仑西段布伦口-赞坎-相继发现多个铁矿床,形成一条呈带状间断分布的铁矿。对比该成矿不同类型铁矿床地质特征、赋矿地层及构造背景.结合铁矿体赋矿围岩成岩、成矿时代精确定年数据,认为布伦口-赞坎一磁铁矿型铁矿床和菱铁矿型铁矿床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二者时空上具较好相关性。该经原始沉积期、区域变质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改造期3个阶段,属早古生代海相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具有相近的矿床成因和成矿演化史,受成矿环境和控矿条件控制,形成不同类型铁矿床。

  • 标签: 西昆仑 铁矿床 成矿系列 海相沉积变质型铁矿
  • 简介:对于从非常规资源区带开采油气的机构来说,已证实地面地震资料是非常宝贵的资产。地面地震资料最初的基本贡献,是能够确定对成功完井有不利影响的含有断层、裂缝和岩溶作用的层段,从而能够避免将井钻入这些层段。叠前地震数据分析近年来的进展,得出了似乎能与地层岩性、岩石强度和应力场进行对比的属性。可以发现,对这些属性的认识和恰当使用在钻井和完井活动的优化中是很有价值的。

  • 标签: 地震资料 应力分析 储层描述 区带 资源 识别
  • 简介:2003年3月、6月和9月,对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岛状融区冻土和岛状冻土的沼泽和湿草甸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些沼泽和湿草甸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647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3类,分别是线蚓科、蚁科和正蚓科,常见类群为12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以弹尾类和蜱螨类为最多,它们约占总个体数的92.48%,优势类群为5类,分别是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节跳虫科和摇蚊科,常见类群有3类。

  • 标签: 湿地土壤动物 动物群落结构 冻土带 大兴安岭
  • 简介:综合地震反射时间突变、岩石类型与沉积微相和地层厚度等多种方法来识别断裂坡折,并通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的方法对所识别的断裂坡折带进行进一步确定,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在古近纪和新近纪发育了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阿拉尔东、Ⅷ号、昆北和Ⅺ号断裂坡折。由于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断裂坡折可以分为萌芽期和繁盛期2个发展期,分别对应于古近纪和新近纪,且断裂坡折活动强度依次增强。依据断裂坡折发育部位及对沉积相分布控制作用的不同,可将断裂坡折划分为浅水坡折和深水坡折:浅水坡折之上发育辫状河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深水坡折之下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两者之间以三角洲前缘和滩坝亚相为主,是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XI号断裂坡折中部以下地区具备形成深水浊积的条件,极有可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接替区。

  • 标签: 断裂坡折带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 新近纪 沉积相
  • 简介:博格达造山内出露的晚石炭世辉绿岩,为研究博格达裂谷演化末期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信息.色皮口地区辉绿岩主量元素以低TiO2、较高Al2O3、较低MgO、贫P2O5,较低的K2O/Na2O比值(0.12-0.53),ΣREE较高,LREE/HREE为2.45-3.56,铕负异常不明显(δEu=0.82-1.02)等为特征.与原始地幔相比,其不相容元素K,Rb,U,Ba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Hf无富集,Ti亏损不明显,Nb,Ta,Th表现为明显负异常.U富集可能指示与地壳物质的加入有关,较低的Nb/Zr比值(0.02-0.06),暗示岩浆源区可能为受地壳混染的亏损地幔.辉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300.5±1.7)Ma(MSWD=2.3,Th/U比值为0.36-1.3),为晚石炭世晚期,代表了博格达裂谷闭合后地球动力学环境由挤压变为拉张的转折期.

  • 标签: 新疆 博格达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辉绿岩
  • 简介:文章讨论了农牧交错典型区域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对策将促进农牧交错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北美洲巨大的页岩油气储量评估结果使其成为当下油气业界的热点。页岩油气藏具有超低的渗透率,而且其开发很复杂,因而被归入非常规油气藏的范畴。这意味着,要开发页岩油气资源,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采取更特殊的方法。采用水平钻井和实施大规模水力压裂来改善页岩油气藏的渗透率是当下页岩油气藏开发最常用的做法。本文描述了分析具有多条横向水力压裂裂缝的页岩气水平井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研究井位于马塞勒斯页岩层。文中考虑了四种不同的情景。第一种情景假设井内流体为内部线性瞬变流(internallineartransientflow),要求的措施改造的储层体积(SRV)和泄气面积比较大,并探讨了这种假设的意义。在其他三种情景下,假定研究井在其生产过程的某个时刻出现从内部线性瞬变流动向内部衰竭式流动(depletionflow)的转变。分析页岩气井开采动态的关键之一是准确地确定这个转变时间,这会影响到储量评价和未来开发方案的制定。通常,与较晚的转变时间相比,早期转变意味着更高的储层渗透率和更小的有效裂缝面积。另外,由于储层渗透率估算值较高,来自SRV外部的流体贡献因此更加重要。本文逐个详细分析了不同的情景,展示了多种解释对井的整个生产动态的意义。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来自SRV外部的(即外部储层体积-XRV)流体这一经常被忽略的问题。选择正确的情景和确定内部线性瞬变流转变成内部衰竭式流动的时间非常关键。本文对关键参数如当前井内流态、井进入衰竭式流动的时间、可用泄气面积、XRV和SRV大小等对井生产动态分析、储层评价和页岩气开发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 标签: 生产动态分析 非常规井 解析解法 岩层 非常规油气藏 多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