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用泥岩断层泥比值(SGR)算法所估算的断层带的组成可凭经验用压力数据进行校正,以便确定随深度变化的封闭破裂包络线,从而可用下式确定sGR与断层带毛细管吸入压力(FZP)之间的关系,即:FZP(bar)=10^(SGR/27-G)。当埋深小于3.0km时,C为0.5;埋深介于3.0~3.5km时,C为0.25;埋深超出3.5km时,C为O。封闭破裂包络线法为估算断层所支撑的油气柱最大高度提供了一种方法。当浮力压力超出断层的毛细管吸入压力时就会发生穿过断层的油气泄漏,并且这种泄漏不仅仅只限制在构造顶部或甚至并非限于泥岩断层泥比值最低处。根据横断层的压差所建立的校正图概括了增加SGR与增加的压力保持之间的关系。基于浮力压力建立的校正图表明,油气数据揭示了增加SGR值和增加浮力压力之间的相关性,但仅限于SGR值为20%~40%。正如在最大可支撑浮力压力增长所反映出的一样,在SGR值大约高出油气数据40%时,封闭强度没有表现出任何增长。当SGR值在50%~100%的范围内变化时,油气柱的高度不会持续增长。利用封闭属性估算油气柱高度取决于对模型的地质输入,尤其是压力数据,泥质物体积和断层附近储集层几何形状的三维制图的精度。
简介:结合近年来最新评估的1°×1°人为SO2排放资料,利用三维区域欧拉型硫化物输送模式,研究了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人为硫酸盐柱含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尤其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东亚乃至全球硫污染的主要贡献源之一。东亚地区人类活动不仅使污染地区硫酸盐含量显著增加,而且使近海无源区的海域污染加重,人为硫酸盐柱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柱含量中心位置明显偏北,其中污染地区柱含量逐月变化呈双峰结构,分别出现在9月和5月,9月最大。该地区硫酸盐集中在4km以下的大气中,浓度随高度减少。近海海域柱含量秋冬大、春夏小,反映了来自大陆的输送情况。青藏高原地区柱含量变化呈单峰结构,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冬季浓度随高度减小,夏季周边污染物向高原中低空输送,300m左右浓度最大;同时,夏季高原上空维持稳定上升气流,形成物质输送通道,各高度层硫酸盐浓度比冬季大1个量级。
简介:在陆地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关心石油烃(诸如汽油和喷气发动机用的燃料)的分布和特性。特别是,这些化学物质的可溶部分因为它们的毒性而成为问题的焦点。非常低的浓度可以降低饮用水的质量。以前对大部分可溶的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和特性的调查结果重点集中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如平移作用、弥散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及离子交换作用、表面络合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这些作用过程中,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被认为是主要影响合水层系统内污染物迁移的作用。目前的注意力已经广泛地集中在影响含水层内可溶的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的微生物性质和物理化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