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格点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中南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中南地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中低层切变线及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从四川盆地东移过来的对流云团和江淮地区低层切变线上形成的云团在河南中南地区合并,发展成新的对流云团,使降水量偏高;雷达回波和径向速度特征较明显,造成此次短时强降水和短时大风的对流单体具有明显的出流边界、回波悬垂、弱回波区及有界弱回波等特征。中尺度演变特征表明,一系列中尺度暴雨雨团发生、发展和合并加强成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且中尺度对流雨团在CAPE密集带和地面辐合线附近区域生成,并有向CAPE大值区及地面辐合线移动发展的趋势。强降水发生前,高层低能舌叠加在低层高能舌上的能量水平分布的垂直配置,导致大气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建立;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和水平风的切变导致垂直涡度发展,使垂直涡度增大,上升运动增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产生次级环流,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强对流天气。

  • 标签: 强对流 对流云团 回波 中尺度特征
  • 简介:随着不连续多年冻土发育区的日益增多,人们日益关注边坡灾害评价。为应对马贡迪河滑坡——大规模流动型滑动的发生,启动了目前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旨在鉴别和描述育空中部小萨蒙湖地区的边坡灾害。在研究区,通过地形评估研究确定了超过35个过去和现在的滑坡区。2004年夏季完成了调查工作,获得了地形评估的地形情况以及进一步描述最主要和最活跃的滑坡。本文概述了该研究项目,总结了小萨蒙湖地区发现的四种截然不同的滑坡情况。四种情况分别为:泥石流;岩石滑塌;双重流和多级牵引式滑塌。

  • 标签: 多年冻土 滑坡区 不连续 中南部 边坡灾害 灾害评价
  • 简介:分析了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中南部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和地面锋面过境前,福建处于中低空西南急流中。大气层结不稳定、上干下湿配置、逆温层以及地面上的高温、低压系统、露点锋是有利飑线天气发生的条件。飑线下游地区的负变压加大了变压梯度,使风速增大。较强的螺旋度、中尺度扰动低涡系统为飑线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 标签: 飑线 露点锋 变压风尺度分离
  • 简介:中南荷包场须二段储层主要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但其储层物性明显高于上覆须六、须四段,综合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参数及测井曲线等分析,研究发现,须二段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石英、岩屑不同成分对储层具有明显的影响,溶蚀作用(包括酸性条件下与碱性条件下的溶蚀)对储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绿泥石环边发育层段与欠发育层段储层具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须二段 储层 控制因素 川中南荷包场
  • 简介:摘要影像地图作为天地图地图数据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有信息丰富全面、现势性强、更新速度快、编图成本低等特点。利用0.5米的皖中南地区的航拍影像作为数据源,进行正射校正、镶嵌等处理,从而实现“天地图·安徽”影像更新。本文简要介绍了皖中南影像图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 标签: 天地图 安徽 正射影像
  • 简介: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 标签: 短时暴雨 强对流 地面辐合线 带状回波 冀中南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风暴相对螺旋度
  • 简介:摘要:相比于已使用多年的FA16业务传输网,即将投入使用的民航通信TDM业务承载网从网络架构的角度上分析,其安全稳定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将从网络架构角度逐层分析TDM业务承载网在保障运行安全方面的相对优势。

  • 标签: TDM 网络结构 汇聚 传送
  • 简介:总结了大洋锰结核(壳)的形态、构造、矿物组合、元素富集特点,以及区域分布和南极底流活动的关系,采用ICP-MS测试手段对中太平洋海山区17个锰结壳样品和1个基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富钴结壳的REE含量很高,平均为1716.66×10^-6,轻稀土明显富集,LREE/HREE平均为4.82,锰结壳样品中除MID06样品有轻微的Ce负异常外,其余样品均具明显的Ce正异常,基岩MKD01呈明显的Ce负异常.不同区域锰结核(壳)中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表明,南极底流活动区和非活动区Ce/La值有显著差异,但不能通过Ce/La值确定底流的迁移路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大洋成矿作用与海洋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

  • 标签: 锰结核(壳) 南极底流 稀土元素 中太海山区
  • 简介:过去数十年北极地区冰量的减少成倍加剧了亚欧地区寒冬的出现,在线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不过,这种寒冬高频率出现的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减少,因为到21世纪末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可能超过海冰减少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北极地区 寒冬 冰量 地球科学 高频率 气候变
  • 简介: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例第24次学术信息交流会于2010年5月12日~16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来自中南6省(区)测绘科技系统成员单位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广西区测绘局局长、广西测绘科技信息站站长陈仲怀致词欢迎。

  • 标签: 信息交流会 科技信息网 测绘局 桂林市 学术 广西区
  • 简介:阿拉斯加中南部的库克湾盆地是一个弧前盆地,其巨大的第三系煤沉积中含有丰富的甲烷,表明它有巨大的煤层气资源。煤层出现在中新世一渐新世Kenai群河道沉积中,厚度0.6~15m,气体含量1.6~7.8cm^3/g。业已证实,这些煤可能是该盆地常规砂岩气藏超过8万亿ft^3天然气产量的来源。库克湾的煤主要分成两组:(1)Tyonek组中的烟煤含有大量热成因甲烷,只分布在盆地东北部(马塔努斯卡山谷)和别处的深层位中;(2)在Tyonek组和上覆的Beluga组地层中的亚烟煤,其埋深浅(<1524m),含有大量生物成因甲烷,分布于盆地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由岩心和经过修正的岩屑解吸分析得知,烟煤平均气体含量为7.2cm^3/g,亚烟煤为2.5cm^3/g。两种煤级样品的等温线图表明烟煤为甲烷所饱和,而沿盆地中西部侵蚀边缘分布深度较浅的亚烟煤局部不饱和。初步预测库克湾盆地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40万亿ft^3。

  • 标签: 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区 库克湾盆地 煤层气 天然气资源 地质构造 地层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晋宁运动,早期为一近NW向线型紧闭同斜倒转褶皱,晚期为NW到近SN向同斜倒转褶皱,末期为NE到NEE向开阔褶皱,并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叠加褶皱。区内存在两个重要不整合面,并将中、新元古代地层分割成三个构造层。

  • 标签: 晋宁运动 褶皱 不整合 构造层 皖南
  • 简介:本文选取湟源台573型地震仪在1990—1991年间记录的49个共和地震和记录到PN震相的25个地震资料,通过计算,得到共和——湟源之间直达波的平均传播速度为;V(pg)=6.76km/s、V(sg)=3.84km/s,湟源地区的地壳厚度为61km。

  • 标签: 近震波速 地壳厚度
  • 简介: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硅质岩 指示意义 二叠系 热水沉积 地球动力学 孤峰组
  • 简介:简要介绍了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的基本方法,概述了东亚和中国地区关于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预估研究的进展。针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如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气候变化模拟和预估,高时空分辨率的网格化观测资料,除温室效应外的土地利用和气溶胶的作用,使用合理方法进行多模式结果的集合,以及统计降尺度方法的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式 极端事件 预估 中国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