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游离皮瓣移植在整形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整形外科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比1的配比方式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皮肤恢复速度及恢复评分。结果: 实验组治疗1个月(t=5.2436,P=0.0212)、3个月(t=3.4789,P=0.0025)、6个月(t=4.2036,P=0.0057)恢复速度均优,P<0.05。实验组厚度(t=3.2546,P=0.0298)、色泽(t=3.2068,P=0.0314)、柔软度(t=5.1247,P=0.0046)、血管分布(t=4.4569,P=0.0002)均高,P<0.05。结论:游离皮瓣移植可提高整形外科患者植皮存活率,促进皮肤快速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游离皮瓣移植应用于整形外科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6例整形外科患者,对所有患者性游离皮瓣移植术,对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病率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行游离皮瓣移植手术,43例显效,11例有效,共成功治疗54例,占比96.43%;56例患者中,共有4例出现并发症,占比为7.14%;患者在治疗后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证明疼痛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结论 游离皮瓣移植应用于整形外科中效果显著,可以促进患者皮肤功能的有效恢复,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上加强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为颏下皮瓣移植提供更精准的颏下动脉走行、分支、分布、动脉网构筑及皮瓣切取范围的显微外科解剖学资料。方法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采用36例成人头颈部新鲜标本制成血管铸型标本(72侧),向双侧颈外动脉内注入红色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ABS)填充剂,观测颏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和动脉网的构筑特点。结果颏下动脉由面动脉距下颌骨下缘(1.50±0.50)cm处发出,起始处直径(1.50±0.85)(0.6~2.3)mm。颏下动脉主干长(5.5±0.5)cm,沿下颌骨下缘稍后方向前走行,沿途发出(9.0±3.0)(7~13)条分支,直径0.1~0.5 mm,主要分布于颏下区皮肤和浅筋膜。主干行至距下颌骨中线3.0 cm范围内分为升支、水平支和降支,升支1~5条,向上越过下颌骨下缘与下唇弓分支吻合,或参与构成下唇弓;水平支1~2条,向内又分为数支与对侧分支吻合;降支1~3条,行向后下方,与舌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吻合。在颏下区,颏下动脉各分支间及与周边动脉的分支间相互吻合,构筑成密集的1~3层颏下动脉网,主网区范围约7.0 cm×5.0 cm,网内主要血管直径0.1~0.2 mm。结论颏下动脉主干较长,分支较多,分支间吻合丰富,构成密集的颏下动脉网,为颏下皮瓣提供了足够的蒂长、丰富的血供和切取面积,该皮瓣既可进行游离移植,也可转位移植。颏下皮瓣最佳切取部位为动脉网近中线区,切取面积以7.0 cm×5.0 cm为宜。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股前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皮瓣、改良菱形皮瓣。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评价手外科治疗中应用游离异形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年限跨度范围,择取样本为38例复杂手部皮肤缺损患者,全部患者均行游离异形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其中Y形皮瓣修复6例、K形皮瓣修复8例,├形皮瓣修复7例,h形皮瓣修复10例,H型皮瓣修复7例,分析总结具体修复效果。结果:38例患者术中皮瓣均正常成活,其中37例皮瓣1期愈合,且无血管危象。术后3个月随访38例患者,皮瓣柔软且外观恢复良好,33例患手部捏、抓等功能恢复良好,痛觉及触觉均恢复正常,两点区域间辨别觉为1.3-2.4cm。结论:复杂手部皮肤损伤患者采用游离异形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岛状皮瓣及其组合皮瓣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选择岛状皮瓣、岛状皮瓣联合鼻唇沟瓣或V-Y推进皮瓣、岛状皮瓣联合双叶皮瓣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岛状皮瓣或组合皮瓣进行修复,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腓骨肌皮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采用腓骨肌皮瓣修复的上颌骨前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利用患者术前CT数据通过Mimics 23.0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完成病灶截骨导板、腓骨塑形导板和腓骨复位导板等手术导板及手术方案的设计,并通过Accunavi-A导航系统设计导航配准点,然后3D打印出上述手术导板。术中在手术导板及导航技术辅助下切取腓骨肌皮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病灶切除后的缺损。术后对面部外观及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3~56岁。其中5例上颌前部牙龈癌,4例上颌骨前部成釉细胞瘤,1例上颌软骨肉瘤,1例上颌前部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例上颌骨前部牙源性黏液瘤。病灶切除后的缺损范围为5 cm×4 cm~6 cm×5 cm。12例患者病灶截骨导板与腓骨塑形导板设计准确,术中腓骨复位导板就位成功,导航精确、无移位,移植的腓骨位置与正常上颌骨位置相符,修复所用腓骨长度为8~10 cm,肌皮瓣大小为5 cm×4 cm~6 cm×5 cm,所有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发音清晰,进食时无口鼻腔反流现象,面部外形良好。12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未复发。结论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应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是一种较为精确、可行的方法,口鼻腔封闭和语言功能均得到较好的维护,同时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面部外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MPF)串联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修复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8例,创面累及后足及周围4例,前足及周围3例,全足1例,其中串联皮瓣修复足跟5例,修复前足跖底3例。创面缺损面积15.0 cm×10.0 cm~26.0 cm×22.0 cm;切取MPF面积为6.0 cm×5.0 cm~8.0 cm×6.5 cm,供区均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ALTF面积15.0 cm×7.0 cm~27.0 cm×11.0 cm,供区2例直接拉拢缝合,6例取腹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随访。结果本组8例串联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仅有1例ALTF出现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后痂下愈合。术后8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皮瓣弹性可,质地良好,MPF均恢复痛、触觉,ALTF恢复部分触觉,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末次随访均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结果优4例,良3例,可1例。结论采用游离MPF串联ALTF对足底负重区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针对性修复,可很好的恢复足部负重、行走功能,临床效果良好,是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9例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3岁[(45.3±5.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15 cm~25 cm×20 cm。均联合一侧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及对侧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供、受区均Ⅰ期缝合。观察皮瓣成活、供受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6及12个月,参照皮瓣晚期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部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VS)评分评估供区瘢痕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弹性、外观及供区瘢痕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2.5±2.3)个月]。9例联合皮瓣均成活。大腿供区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经Ⅱ期缝合后愈合,余供区均Ⅰ期愈合。受区皮瓣质地及外观可。5例患者皮瓣明显臃肿,行Ⅱ期皮瓣修整术,术后皮瓣外观得到明显改善。皮瓣晚期功能和手部功能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提高(P<0.05)。术后12个月皮瓣晚期功能评价:优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78%。术后12个月手部功能评价:优3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67%。供区VVS评分术后1个月为(9.7±1.3)分,术后6个月为(5.7±0.9)分,术后12个月为(3.4±0.8)分(P<0.05)。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轻度臃肿,供区瘢痕小。结论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移植,可以一次性覆盖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术后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修复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各类体表恶性肿瘤患者,完善检查行多学科会诊初步诊断,根据术前拟定诊断采用相应彻底切除原则,联合术中切缘快速病理检查进行肿瘤切除,或采取减瘤姑息切除后,遗留创面采用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根据手术体位需要、缺损面积及需组织量大小、血管口径及长度等实际情况,分别选择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共纳入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8 ~69岁。肿瘤位于头面部13例、上肢4例、下肢6例、胸部6例。鳞状细胞癌12例、基底细胞癌4例、软组织肉瘤9例、晚期乳腺癌4例。切除肿瘤后遗留创面9.0 cm×7.5 cm~22.0 cm×17.0 cm。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0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4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4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1例。皮瓣大小10.0 cm×9.0 cm~24.0 cm×18.0 cm。术后1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探查桥接静脉后成活,1例动脉危象患者不同意探查,皮瓣坏死后改植皮修复。其余病例皮瓣均顺利成活。25例患者达到R0切除,随访时间半年至2年,肿瘤均无复发,局部外观平整。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行减瘤姑息切除,创面修复局部无再发,生存期内生活质量改善。供区直接缝合关闭13例,余16例收拢创面后移植头部刃厚皮片修复,供区未遗留功能障碍。结论基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穿支皮瓣能较好地解决体表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遗留的较大的复杂创面,是体表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重要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与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手指软组织缺损伤患者52例,其中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7例,趾腓侧皮瓣修复25例。两组患者均为单纯软组织缺损,不合并指骨骨折。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及门诊进行随访。手指感觉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皮瓣优良程度依据皮瓣外形、患者满意度、手指功能进行整体评价,并依次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收集两组患者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计算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皮瓣均成活,趾腓侧皮瓣修复组TPD为4~7(5.3±1.2)mm,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组TPD为6~10(8.4±1.7)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0)。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评定试用标准,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组:优17指,良6指,可4指,优良率85.1%;趾腓侧皮瓣修复组:优8指,良5指,可9指,差3指,优良率5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0, P=0.009)。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和趾腓侧皮瓣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和25.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 P=0.032)。结论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及趾腓侧皮瓣均为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但趾腓侧皮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颏下岛状皮瓣(SAIF)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在舌癌根治术后舌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舌癌根治后舌缺损修复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岁。18例用SAIF进行舌修复重建,22例用ALTF修复重建。术后均门诊随访,对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二种修复方式术后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舌体柔软度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等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8例SAIF和22例ALTF术后全部成活,其中1例ALTF术后出现静脉血管危象,清除吻合部位血栓后再次手术皮瓣成活。术后随访12~48个月,二组患者术后舌功能恢复情况为语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IF和ALTF组分别为13例、15例,P=0.206),但是吞咽功能障碍SAIF组明显高于ALTF组(SAIF和ALTF组分别为15例、7例,P=0.014),而且SAIF组手术平均时间(3.5 h)明显低于ALTF组(6.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IF和ALTF均是舌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SAIF手术操作简单,制取时间短;ALTF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术后可隐匿瘢痕,减少供区并发症,有利于吞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甲瓣联合对侧趾腓侧皮瓣再造II度缺损手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手指末节缺损的患者8例。选择髂骨取骨植骨修复指骨缺损,根据具体需要切取一侧甲瓣联合对侧趾腓侧皮瓣,通过组合的方法再造手指,取甲瓣的供区可植皮或局部皮瓣修复,取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对再造指及供区的功能和外形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再造指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再造指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感觉功能均达到S4以上,TPD为5~10 mm。甲瓣供区存在趾甲缺失,两侧趾整体外形恢复良好,趾底皮肤完整,关节活动良好。结论本方法可有效的恢复伤指的功能和外形,避免足趾趾底感觉皮肤的缺失过多,减少对趾的损害,对足行走功能影响小,是一种末节手指再造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