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物质有其各自的性质,当物质的某种性质可以满足某种用途时,则该物质可以作为材料使用。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同时在结合中化学又发挥和发展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 标签: 化学合成材料 自然科学 生物学 分子结构
  • 简介:光束合成是研制功率、光束质量固体激光器的必由途径。建立板条介质固体激光器阵列光束合成的理论模型,从子束间距、整体相位差、偏振态、随机像差等方面,分析了合成光束的远场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看到,子束间距决定了合成光束远场光斑的衍射旁瓣的大小和多少;子束间整体相位差决定着合成光束远场中心光斑是否分离,并影响着峰值光强和工方向半径大小;偏振态差异决定了合成光束是否为相干合成或强度叠加;予束随机像差降低了合成光束的远场光斑峰值功率,并引起光束的弥散。分析结论对激光器研制中合理分配设计容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光束合成 矩形光束 光束质量 平顶光束
  • 简介:银纳米团簇因其独特的与尺寸相关的光、电、磁和催化性能,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我们团队一直专注于研究用基于DNA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监测DNA、Hg2+和巯基化合物。发现发生在DNA/银纳米复合物与G-四链体/血红素之间光诱导电子转移(PET),伴随着DNA/银纳米荧光减弱。这一新的PET系统使目标生物分子,如DNA和敏感性的ATP获得特异性和多样的检测。首次提出一种以DNA单体作为支架的高产率银纳米簇的合成方法。在这项研究中,采用密度泛函计算理论解释了DNA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的形成机理以及为什么富胞嘧啶DNA是荧光银纳米簇的良好支架。研究结果对DNA保护荧光银纳米簇进一步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最终可能有助于程序化合成具有光致发光性能的DNA稳定银纳米团簇。

  • 标签: 脱氧核糖核酸 银纳米团簇 荧光性 光致发光 生物分析
  • 简介:阐述了光谱遥感的特点、优势,以及在航空及航天领域的发展情况,列举了几种典型光谱成像仪的光学系统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光谱遥感在植被生态、大气环境、地质矿产、海洋、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光谱遥感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低反射率目标遥感、信噪比、高空间分辨率及宽覆盖范围等方面。

  • 标签: 高光谱遥感 发展 应用 成像光谱仪
  • 简介: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分子控制激光开发研究中心与苏联有关研究机构联合研制出一种输出全固体波长可调紫外激光器。将该激光器与光增强器组合在一起,可获得波长%grim、脉冲宽度lns、脉冲能量14M的激光脉冲。

  • 标签: 高输出全固体波长 紫外激光器 光增强器 脉冲能量
  • 简介:对器件用特种单模光纤的弯曲损耗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Matlab对弯曲损耗进行了仿真数值分析,研究了单模光纤宏弯损耗和微弯损耗随光纤波导结构及波长的变化规律,并优化了光纤波导结构,开发出抗弯性能优良的单模光纤,同时具有较低的熔接损耗.

  • 标签: 选择截止 特种光纤 单模光纤 弯曲损耗
  • 简介:针对典型目标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影寻踪的光谱目标识别算法。先对光谱图像进行最小噪声分离变换,计算出本征维度,同时对图像去噪,然后采用信息散度作为投影指标,对投影指标值自适应分割,得到所要提取的波谱曲线,最后用光谱角匹配识别出目标及其位置。光谱图像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去除了图像噪声,而且能够快速、可靠地提取端元并识别出目标。

  • 标签: 高光谱 目标识别 投影寻踪 最小噪声分离
  • 简介:选用功率脉冲TEACO2激光器,对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油漆进行了清洗实验,运用数码照片分析程序计算出清洁率,找出了完全清洗阈值和损伤阈值.实验结果较为清晰地给出了激光输出能量和重复频率对清洗效果的影响.对红色醇酸漆来说,完全清洗阈值为10.37J/cm^2,而损伤阈值为11.43J/cm^2;红色金属喷漆的完全清洗阈值为9.66J/cm^2,其损伤阈值达10.37J/cm^2;黄色金属喷漆的完全清洗阈值为10.71J/cm^2,损伤阈值则为11.07J/cm^2.输出能量和重复频率未达指定参数时,激光清洗清洁率则低于100%.

  • 标签: TEA CO2激光器 激光除漆 清洁率 清洗阈值
  • 简介:利用非线性偏振旋转锁模掺铒光纤激光器和1100m长的掺锗硅基非线性光纤制作了超连续光源,获得了从1150~1750nm的超宽带输出光谱,其中1150~1350nm波段光谱起伏小于3dB,1600~1700nm波段平坦度优于1dB,并有很好的向长波延展空间。光谱展宽的机理为孤子分裂与受激拉曼散射,而四波混频使光谱进一步展宽。

  • 标签: 超连续光谱 高非线性光纤 掺铒光纤锁模激光器 孤子分裂 非线性偏振旋转
  • 简介:针对腐蚀后的薄包层保偏光纤对外界溶液折射率敏感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折射环形镜的光纤液位检测方法。HF腐蚀后的保偏光纤构成双折射环形镜中的传感头,液位的变化导致保偏光纤传输特性的变化从而实现传感测量。经测量,保偏光纤4个有效波谷点谐振波长在1520~1620nm光谱范围内,且随着液面高度的上升整体向长波方向移动。结果表明,传感器灵敏度高达在0.277nm/mm,液面高度与波长飘移量的线性度达99.5%以上,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

  • 标签: 环形镜 保偏光纤 双折射 液位传感器
  • 简介:针对多波段高速成像载荷半物理仿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双波段复合动态场景仿真方法,重点解决双波段共轴成像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下高速仿真的难题,详细论述了系统方案和帧频驱动实现方法,搭建了光学仿真系统并进行了测试,实现了可见光和短波红外共轴光学复合仿真,视场20°,复合精度3个像元,8位图像仿真频率为400帧。仿真系统可用于验证光学载荷对目标探测与跟踪的性能,解决外场试验成本高昂的问题,提高光学载荷的技术成熟度。

  • 标签: 光学仿真 高帧频 驱动技术 光学复合 双波段
  • 简介:激光能见度仪用于测量大气能见度,激光回波信号时间测量误差是影响能见度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采用多模式高分辨率时间数字转换器解决了激光回波时间间隔数字化精度问题。在介绍时间数字转换器应用于测量不同范围时间间隔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用于高精度多分辨率测量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不仅短距离测量精度能达到厘米级,远距离测量精度也在米级,测量误差均小于20%,能够满足能见度测量对精度和实时的要求。

  • 标签: 能见度 时间数字转换器 距离分辨率 测量范围 精度
  • 简介:为了改善自动对焦过程中爬山法的搜索性能和对图像清晰度进行更合理的评价,提出基于动态搜索步长的自动对焦算法和一种自适应图像窗口动态选择的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在用红外变焦镜头采集的多个变焦视频中提取图像,建立仿真模型比较了该方法和几种经典的对焦算法的性能差别,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对焦窗口搜索方法在视场中具有多个目标时,能进行更合理的评价;在进行对焦搜索过程中,本方法在过冲次数、最大过冲步数、行程步数和离焦程度这四个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有效地减少了搜索过程中反复来回越过对焦位置产生的'拉风箱'现象,节约了搜索时间。

  • 标签: 自动对焦 自适应窗口选择 图像清晰度评价 爬山法 对焦算法
  • 简介:以“四程+助推”放大系统为例,运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法计算分析了放大过程中注入能量、放大增益及损耗单独存在随机变化和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时对系统输出能量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输出能量稳定性对四程小信号增益系数和腔内光学元件透过率的随机变化相当敏感;小信号增益随机变化明显大于注入能量对输出能量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说明应用蒙特卡罗方法解决随机性问题的有效和简洁

  • 标签: 蒙特卡罗方法 四程放大系统 能量稳定性
  • 简介:ZnCuInS/ZnS量子点是一种无重金属“绿色”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出了直径为2.9nm的ZnCuInS/ZnS核壳量子点。从ZnCuInS/ZnS量子点的吸收及光致发光光谱中可以看到,量子点的斯托克斯位移为410meV。这样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表明,ZnCuInS/ZnS量子点的复合机制与缺陷能级有关。研究并计算了在辐射及非辐射驰豫过程的(Huang-Rhys)因子及平均声子能量。结果表明在50~373K范围内,能量带隙的变化以及光致发光光谱的增宽是分别由光从能带边缘向缺陷能级跃迁及载流子声子耦合导致的。

  • 标签: ZnCuInS/ZnS量子点 光致发光 温度特性 能量带隙
  • 简介:考虑光场限制因子、温度变化和阱间载流子非均匀分布,给出A1GaInAs多量子阱增益求解的分析模型。对量子阱应变量、阱宽和载流子浓度对材料增益TE模和TM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设计出C波段内增益低偏振相关的混合应变多量子阱结构。在15~45℃温度范围,其模式增益具有低的偏振相关(2%以内);当注入载流子浓度从2×10^24m^-3。增大到3×10^24m^-3时,模式增益逐渐增大,且能在一定温度下保持低的偏振相关(3%以内)。

  • 标签: AlGaInAs多量子阱 增益 低偏振相关 温度
  • 简介:针对液晶可调滤光器所处的空间热环境设计了热真空及高低温循环试验方案,旨在通过试验验证液晶可调滤光器在空间热环境下的器件光学性能。热环境试验的结果表明,液晶可调滤光器的光谱曲线较试验前仅漂移不超时0.1倍带宽,透过率降低不超过2%。为确保器件在空间温度环境下的性能更加可靠,又设计了液晶可调滤光器的热控改进方案,将工作温度控制在35±0.5℃。仿真结果表明LCTF器件经过合理的温控设计完全可以适应空间热环境。

  • 标签: 液晶可调滤光器 空间热环境 可靠性设计 热控 光谱透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