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探讨用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70±1.0)g的鲤鱼为试验对象.以2%和4%鸡肉粉分别替代1%和2%的鱼粉,配制成3种等氮的饲料,在水泥池中进行为期62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当2%鸡肉粉替代1%鱼粉时,在鲤鱼生长前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降低,饵料系数(FCR)升高;在鲤鱼生长后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升高,饵料系数(FCR)降低;当4%鸡肉粉替代2%鱼粉时,在鲤鱼生长前期,其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降低,饵料系数(FCR)升高;在鲤鱼生长后期,其特定生长率(SGR)比对照组升高。增重率(WGR)和饵料系数(FCR)降低。
简介: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目前基本建设产业政策的基础。钢丝网水泥结构渔船作为广东粤西地区海洋渔业主力军的地位也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被逐步转变,部分政府部门以及专家以水泥船型落后,安全性差,外观不美,不代表先进生产力为题,不主张新造和改造水泥渔船。但目前的现状是广东地区的大部分远洋渔船为钢丝网水泥结构,为广东远洋渔业比重最大的捕捞渔船资源,而且这些水泥渔船在稳性、结构、安全性、适航适渔性、营运经济性等方面均满足相关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地改造和利用这一大批远洋水泥渔船,对目前广东远洋渔业的稳定与发展,对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出国远洋国家政策的落实,对利用目前现有海洋水泥渔船资源抢占国际远洋渔业空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以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正确认识广东现有的海洋水泥渔船,在合理利用现有水泥渔船资源这个问题上,探讨对现有在产远洋水泥渔船的技术改造。
简介:选用270尾初始体重(12.97±0.18)g的德国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I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Ⅴ、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n—Gin)0.25,0.5,0.75,1.0和1.5%的13粮,试验期为12周,观察Ain—Gin对镜鲤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添加高剂量Aln—Gin(1.5%)试验组血清白蛋白显著提高(P〈0.05);各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各试验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升高,其中Ⅳ、Ⅴ和Ⅵ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的粗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Aln—Gin能够显著促进鲤鱼幼鱼营养代谢,提高全鱼蛋白含量。
简介:扬中四面环江,由5个不相连的小岛组成。总面积332km^2,江岸线超过120km^2。长江大堤面积228km^2,大堤外长江水域面积104km^2,其中江滩面积1667hm^2.由于江滩处于大江堤之外,长江潮汐带中间,具有重要的行洪泄洪和生态环保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市开始对江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但开发的规模和效益比较低下。80年代初期,逐步加大了对江滩资源的开发力度。现总计开发江滩面积440hm^2,其中用于水产养殖面积为200hm^2,为稳定我市水产养殖面积,促进水产养殖业的结构调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持江滩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挖掘江滩开发的潜力,根据江滩湿地自然生态特点,借鉴大水面围栏养殖技术,我们设计出了一种“深挖塘、低筑埂、高围栏”的江滩新型开发方式。该方式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江滩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功能,且工程投资小,效益高。为江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本文旨在对江滩围栏养殖工程选址的原则、条件、形式以及设计的要求、建造作一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