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八·五”期间蝗虫微孢子虫(N、L)中试灭蝗83万亩,总感染率为82.68%,校正虫口减退率67.63%,施用后2~3年感染率39%,4~6年为12.63%,且虫口密度每百网仅1.7~7.2头,远在防治标准以下;六种蝗虫病原菌及生物制剂灭杀蝗虫试验表明,IGR、Bt、Qyb、Jd四种效果较好,其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24%、81.25%、82.68%、79.45%;经与N、L混合喷洒或隔带喷洒灭蝗,其效果在72.49%~84.54%之间。尤以N、L与IGR隔带喷洒灭蝗不仅效果好,且残虫中有62.5%的3—4龄若虫,对蝗蝻的滞育性很强。
简介: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达茂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肥和磷肥的单施和配施样地,以未施肥样地为对照,采用LI-64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日、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生态系统CO2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施肥未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季节变化特征。但NP肥的配施(10gN·m^-2,10gP·m^-2)可显著提高荒漠草原NEE、GEP和ER(P<0.05);三个N肥水平的NEE、GEP和ER大小关系基本表现为N10(10gN·m^-2)≈N5(5gN·m^-2)>N2.5(2.5gN·m^-2),即N5水平是增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最佳施氮量。土壤0~10cm含水量是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和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