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的绿道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针对历史文化型绿道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历史文化型绿道建设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从绿道的文化演绎载体、文化体验层次以及文化演绎手法3个方面,探讨了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即运用再现、抽象、隐喻及象征等多种文化演绎手法,根据人的4个文化体验层次,将历史文化元素在绿道游径、主题节点及景观设施等文化演绎载体中体现出来,从而将文化表达融入绿道建设中,将文化体验整合于绿道游憩活动中。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模式作为城市绿道设计的重要手段,将散落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出来,使人们在感受绿道的生态游憩作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简介:北京正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积极推进北京水系绿廊建设,提出了"打造10大滨水绿线,营造绿色滨水空间"的要求。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与绿色生态空间相结合、与景观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公共交通衔接相结合、与休闲健康需求相结合,通过合理布局,景观提升,节点连通,服务配套,将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成为生态保育之道、健康休闲之道、文化魅力之道、城乡融合之道,成为北京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名片。
简介:从生态伦理角度研究《道德经》,其中的“尊道贵德”可作为生态伦理原则,形而上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德的形式内化于它们,从“道”贯到“德”;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即道以自然作为内在的根据和原因,决定了自身的存在与运动而无须借助外在的动力;内蕴“为物之德”,强调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必须担负起对非人类生命的生态责任,达到物我和谐统一、物我同化、物我共存的深层次道德境界.实践上构建“辅万物之自然”的生态行动准则,其具体构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确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行为基准,以自然为固有尺度的“知足”“知止”资源保护观与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泽及万事万物的慈爱思想.在此基础上,诠释老子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的逻辑一致性,实现老子生态智慧的现代性转化和重塑.在生态平衡持续失衡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可为构建中国生态伦理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绿化荒山秃岭,构筑绿色屏障,加强城周绿化,取得明显成效。该县龙河西岸的旗山,与县城隔河相望,曾是林木参天,有“西山翠旗”、“旗山点翠”美称,是著名的军事要塞和自然风景点,与城周“凤凰叠嶂”凤凰山、“仙崖摩迹”太白岩、“宾流玉带”南宾河等青山绿水,构成明代石柱八景之一,风景清幽,森林茂密。后因种种原因,昔日风光秀丽的青山,变为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风沙为虐。1982年一河洪水淹没县城。1985年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视察林业建设时建议:“绿化城周荒山,构筑绿色屏障”。此后,县林业局将城周绿化列为重点工程建设加以实施,先后启动了城周退耕还林工程、凤凰山墓地绿化、城周景观绿化、义务植树基地等绿化工程,将旗山、帽顶山、狮子山、回龙山、太白岩及县城龙河两岸,列入县级机关重点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从1985年起至今,已在基地义务植树2000多万株,特别是2001年以来,城周退耕造林2000余亩,墓地绿化300亩,并建设玉带河、旗山、腰子山、太白岩等绿化景观公园,遍植桃李、樱花、松柏、黄桷等观赏花木,绿化荒山秃岭,保护国土资源,构筑候鸟家园。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