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路透社奥斯陆2008年11月27日消息:国际林业研究中心(CIFOR)的一项报告指出,森林对气候变化的承受能力是十分脆弱的,气候变化可导致更多的林火和水灾发生,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来帮助众多依赖森林为生的穷人。该报告强烈要求参加在波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代表找到保护发展中国家森林的新办法。

  • 标签: 气候变化 森林 威胁 发展中国家 承受能力 联合国
  • 简介:达尔文从人工育种的考察中提出了"人工选择"的概念,引申出"自然选择"的概念,并由此提出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物种进化论。他还吸取了英国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哲学的一些观点。这表明自然奥秘也深藏在社会之中,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研究也有启迪作用。

  • 标签: 达尔文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 简介:小时候,一吵闹,父母总是用“公安来了,再吵就叫公安抓走!”现在许多父母哄小孩也总是用警察会抓人的话唬小孩,把小孩的吵闹镇住。可见。公安威严的形象在百姓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早已经习惯了一些与警察相关联的形容词: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人有情法无情……现在当我们面对“人性化执法”、“法制现代化”等新概念时,难免感到困

  • 标签: “人性化执法” 森林公安 法律文化 行政处罚权 刑事执法权
  • 简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源(即人才)是知识经济的两个重要因素,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该文以国家创新系统的人才层次结构为依据,提出林业创新系统的人才层次结构和林业创新人才的层次结构,并通过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历年教师、学生的数据,得出在中国林业发展的三大阶段中林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结构和未来结构,指出在知识创新的情况下,培养未来林业人才的趋势

  • 标签: 林业 创新系统 人才 培养结构
  • 简介:北美印第安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利用与剥削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一体关系。通过对美国印第安当代女作家希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的解析,从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和精神联结两个方面,指出在印第安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传统的印第安人在物质上依赖大自然,在精神上也信靠、热爱大自然。白人殖民者和美国主流的工业文明,将土地和整个大自然看作是征服、利用和剥削的对象,而被剥夺了土地的印第安文化则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母亲和上帝。印第安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伟大的神圣性、宗教性和救赎性,正是以贪婪纵欲、过度开发和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内容。

  • 标签: 印第安文学 《沙丘花园》 物质性关系 精神联结
  • 简介:林业执法工作需要刚柔并济。“刚”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武器,以暂扣、没收、罚款等处罚措施为手段,严厉打击森林资源破坏者,维护安定有序的林业发展环境。“柔”是把协调、引导、教育、服务等多种饱含人文关怀的方式融人执法过程当中.

  • 标签: 林业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人性化 《森林法实施条例》 《森林法》 执法工作
  • 简介:顾名思义,“环境悬崖”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处于危险边缘,若人类继续目前的行为方式,则人类及其环境便将坠入深渊绝境.“环境悬崖”作为一诗意的表达,可用来概括我们的处境,激发人们投入环保的热情;但若被当作科学的表达,则有失精确性.科学的“环境悬崖”观可被理解为“环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的陡然降低.这种前瞻式的“环境悬崖”观虽可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其是否可能本身值得怀疑.然而,无论如何理解,我们的环境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它正趋于“崩解”.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一般认为是“人类中心论”,而对应之道便是“生态中心论”或“弱意义人类中心论”.但无论“生态中心论”还是“弱意义人类中心论”,都与“人类中心论”有共享的前提:以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都不足以阻遏环境崩解之势.实际上,当今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在于量化、物化的效果论思想以及以之为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阻遏环境崩解,需要我们摆脱效果论立场,去另寻资源,促进以其为根据的社会转型.阻遏环境崩解,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由于其天然的局限,无法根本阻遏环境崩解;而建立在尊重和善待一切存在者本性基础上的,能使一切存在者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制度创新,以及因此向“敞开的社会”的转型,将成为阻遏环境崩解的必然选择.

  • 标签: 社会制度 人性化 转型 环境崩解 功利主义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