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解电子烟雾化温度影响因素和雾化温度范围,按照CORESTA推荐电子烟抽吸模式,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可注油和预注油雾化器进行雾化温度测定,采用非导电型热电偶对一次性连体烟雾化器进行雾化温度测定。结果表明:(1)对于丙二醇、甘油和1,3-丁二醇三种溶剂,使用混合溶剂时的电子烟雾化温度高于使用单一溶剂时的雾化温度:(2)电子烟雾化温度与加热丝阻值呈负相关,与工作电压呈正相关;(3)阻值相同的可注油雾化器,单根发热丝的雾化温度高于双根发热丝的雾化温度;(4)对于结构相同的一次性连体烟雾化器,气流通道直径与雾化温度呈负相关;且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一次性连体烟雾化器的雾化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简介:为了解烟油的溶剂组成对电子烟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分别测试了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乙二醇、1,2-丙二醇、1,4-丁二醇、丙三醇、1,2,4-丁三醇、PEG200、PEG400等常见醇类溶剂在相同雾化条件下的烟雾颗粒粒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烟油中1,2-丙二醇和丙三醇的配比对电子烟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醇类溶剂的羟基数目小于3时,溶剂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曲线是单峰,颗粒数浓度峰值在0.02~0.05μm范围内,且正丁醇〉正丙醇≥乙醇;1,4-丁二醇〉1,2-丙二醇〉乙二醇。2)丙三醇和1,2,4-丁三醇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分别位于0.02~0.05μm和0.1~1μm范围。3)PEG200、PEG400雾化气溶胶粒径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分别位于0.05~0.1μm和0.1~1μm范围内。4)碳链长度相同时,羟基数目从1增加到3,雾化气溶胶大颗粒数增多。5)随着烟油中1,2-丙二醇比例降低(丙三醇比例增加),雾化气溶胶的大颗粒有增多趋势,雾化气溶胶的每口粒子数浓度降低。
简介:运用四种不同的光谱范围选择方法来建立烟草中水溶性糖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发现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烟草中水溶性糖的分子结构分析,结合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特性,初步确定烟草水溶性糖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模光谱范围,以交互验证系数和交互验证均方差为评价指标进一步优化光谱范围,可以得到烟草水溶性糖在近红外定量模型中的最佳光谱范围为3850-5010cm^-1、5720-7010cm^-1和7760-7980cm^-1,总糖和还原糖定量模型的交互验证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989、0.787、0.565和0.982、0.801、0.693。
简介:为建立基于烟叶麦角甾醇含量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初烤烟叶霉变预警模型,以2015年和2016年云南5个地区2个等级(B2F和C3F)初烤烟叶为研究对象,调节烟叶含水率为18%,在28℃,RH80%条件下以30天为实验周期,进行烟叶霉变实验。每3天取一次样,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检测样品麦角甾醇含量。建立第0d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监测模型并提取HotellingT-2统计量,预测第3天至30天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HotellingT-2统计量,对比分析肉眼观察和近红外类模型对烟叶霉变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烟叶霉变过程中,麦角甾醇含量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当肉眼可见时,麦角甾醇含量较初始值增加4.66-23.38倍;2)基于上述监测模型,13个霉变烟叶样品中,提前预警天数为6天的样品2个,提前预警天数3天的样品7个,当天预警的样品4个,7个未发生霉变烟叶在30天的监测周期内均未出现预警,预测准确率10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方便快速地实现对初烤烟叶霉变的预警,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