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明确阿维菌素及其几种混配制剂对家蚕的毒性,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阿维菌素、阿维·螺螨酯悬浮剂、阿维·虫螨腈水乳剂、阿维·吡蚜酮悬浮剂、阿维·炔螨特水乳剂、阿维·吡虫啉微乳剂、阿维·噻螨酮微乳剂共7种农药制剂对家蚕2龄幼虫的毒性,并对家蚕中毒症状进行了观察记录。试验结果表明:将7种农药制剂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浸渍桑叶饲喂家蚕48h后,各制剂对家蚕的LC50值均小于0.1mg/L,均属剧毒级农药,对家蚕有极高风险性;各制剂引起的家蚕中毒表现出多种特征症状,如吐液、体褐、体僵直、摆头、侧卧、身体扭曲呈"C"形等。因此,阿维菌素及其各混配制剂不适合在桑园及其附近农田使用,同时也验证了阿维菌素与各种低毒农药混配后依然对非靶标生物不安全。
简介:人们对秸秆资源利用方式的研究已有多年,通过系统地总结秸秆作为建筑材料利用的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分为三大类:(1)是通过物理方法压实秸秆系,形成满足致密要求的秸秆砖,即生物质固化,然后直接使用;(2)是利用空心混凝土砖体,在空心混凝土砖体内设有捆扎在一起的秸秆压实体,在秸秆压实体内位于秸秆之间的间隙处填充有混凝土;(3)是将秸秆细化添加到混凝土里。在详细阐述各类研究成果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其各自的特点。
简介:为筛选经济有效安全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对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SC、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WP以及甲维盐WG等几种杀虫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用量分别为10mL/667m2、30mL/667m2时,在药后7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8.6%、79.7%,在药后14d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0.9%、86.2%。20%氯虫苯甲酰胺SC、生物农药病毒增强BtWP、200g/667m25.7%甲维盐WG在药后7~14d用量分别为10mL/667m2、200g/667m2、14g/667m2时,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0%~100%、53.2%~88.3%、84.4%~97.7%,防效均超过80%;另外,1.8%阿维菌素EC50mL/667m2在药后14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由药后7d76.7%上升为81.2%,可见,以上几种药剂均能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较理想药剂。
简介:采用活体生测法对前期工作中离体初筛出的5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菌和5株水稻纹枯病生防菌分别进行复筛、温室防效测定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菌株GN233、GN222和GN223的菌悬液对水稻苗期细菌性条斑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菌株GN233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温室防效最好,达到28.90%,而药剂"稻丰TM多·福"可湿性粉剂的温室防效为34.20%;5株生防菌对水稻纹枯病均有不同防治效果,其中菌株GN222和GN211菌悬液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44.4%和27.8%,而药剂"稻丰"可湿性粉剂的防效为33.3%;此外,筛选出的生防菌株GN222、GN233和GN211均对水稻生长具有促生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简介: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非常丰富,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采用直接市场法、成本法、替代工程法、碳税法等方法,对江西省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赣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5.59-760.05)亿元,其中,林产品价值为0.02亿元,森林休闲游憩价值为2.08亿元,森林涵养水源价值为(1.40-675.00)亿元,森林土壤保持价值为49.56亿元,森林C02固定价值为(7.23-26.19)亿元,森林02释放价值为(7.20-15.30)亿元等。可以看出,林产品价值和森林休闲游憩价值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中所占比例较小,表明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可开发利用的功能价值潜力巨大。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作为赣江流域的源头区,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因此,应该建立源头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江西稻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稻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稻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简介:达尔文提出建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主题之上的自然选择理论之后,又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第二种选择——性选择:雄性为获得交配权而互相竞争,竞争结果是失败者并不像自然选择中的那样是死亡,而是失败者因没有获得交配而不能产生后代。如今,性选择理论已历时150年,随着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及大量研究的开展,性选择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地拓展和丰富,成为进化生物学领域里最活跃的研究主题。由于昆虫的生物多样性,性选择研究在昆虫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达尔文的性选择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以昆虫特有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性状的性选择为基础,以分析昆虫性选择的模式和机制为目标,从不同时期性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性选择等,对昆虫性选择加以综合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