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控温控湿条件下,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影响沙棘苗木蒸散水的生理生态因子,初步结论为:沙棘苗木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一般为单峰曲线,偶尔出现双峰曲线;沙棘苗木蒸腾速率季节变化有2次高峰,第1次峰值通常出现在7月,第2次峰值在9~10月.一定范围内,气温与沙棘苗木蒸腾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空气相对湿度与沙棘苗木蒸腾速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沙棘苗木的蒸腾速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土壤类型,土壤田间持水量高的土壤的苗木蒸腾速率较低;沙棘苗木蒸腾速率日变化、季节变化与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沙棘苗木单株蒸散耗水量随季节变化呈"正态单峰"曲线,峰值多在7~8月,而且土壤含水量越低,苗木蒸散耗水量越少.土壤粘粒含量越多,土壤持水力越高,蒸发耗水量越低,反之则越高;土壤含水量越高,蒸散含水量越多.
简介:在黄土高原,刺槐发挥着防治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黄土高原榆林、延安、渭南、咸阳、宝鸡等地(市)的274株刺槐解析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黄土高原刺槐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陕西黄土高原的刺槐在15a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值分别为(10.84±0.29)m、(10.64±0.31)cm和(0.048907±0.001634)m^3。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刺槐长势差别较大,宁夏的刺槐生长状况好于山西、陕西和河南,甘肃的刺槐生长缓慢、生长量低。同时,海拔、坡位、坡向、坡度和林分密度对刺槐生长影响显著,生长在海拔1000~1200m之间的刺槐生长状况好于其它海拔水平;山坡的中下部较上部更有利于刺槐生长;阴坡的刺槐长势优于其他坡向;随着坡度的增加刺槐生长量下降。建议在黄土高原营造刺槐林时应选择海拔1000~1200m之间、坡度较缓的阴坡下部,15a生刺槐密度控制在3300~4950株/hm2之间较为适宜。
简介:柳枝稷(PanicumvirgatumL。)是一种优良的纤维素类草本能源植物,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替代能源,同时又具有优良的牧草特性及水土保持功能。研究水分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可为其在干旱地区大面积栽培种植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柳枝稷幼苗叶片水分随着停水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但是叶片含水量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在试验时段内,柳枝稷叶片具有一定保水能力。干旱胁迫下,柳枝稷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与对照相比均表现为明显减少,干旱对叶绿素a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叶绿素b;干旱胁迫后期,柳枝稷植株体内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也有明显增加,可见,柳枝稷幼苗能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及提高可溶性糖含量来缓解土壤干旱胁迫的伤害,表现出一定的抗干旱特性。
简介: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的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的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沙棘脂肪酸组成分对线粒体内膜蛋白辅酶活性与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推测其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途径抗衰老的作用机制。采用方法,以沙棘脂肪酸配制成为能量调节剂,以线粒体为调控靶标,观察老年雌性大鼠线粒体内膜蛋白及辅酶成分,呼吸链功能、ATP生成等调节因素对衰老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脂肪酸组成分能显著提高复合酶Ⅰ、Ⅲ、ATP合酶、Ca2+-ATP酶活性及P/O、OPR;与老年雌性大鼠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因此,沙棘脂肪酸组成分通过调节线粒体内膜蛋白辅酶活性,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促进ATP合成,促进细胞能量转换并激活机体各系统功能来实现抗衰老作用的目的。
简介:为验证沙棘籽油和沙棘果油对过敏性皮炎患者皮肤表层粗糙程度的影响,进行了有安慰剂对照的平行性研究.16位患者在4个月内每日分别服用5g沙棘籽油,沙棘果油或石蜡油.本研究包括皮肤表面粗糙程度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参数的优化选择以及服油前、后手背和肩部非病变区皮肤表面的粗糙程度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服油前后皮肤表面的粗糙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变化,说明沙棘油对过敏性皮炎患者非病变区皮肤的影响小于对病变区皮肤的影响.由于本研究中患者人数有限,此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用表面光度测量仪可明显指示不同部位皮肤表层结构和粗糙程度的差异,在对皮肤的研究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