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各项工程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发展,渣场岩土侵蚀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回顾以往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资料,针对渣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作了分析,总结了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岩土侵蚀的内涵,同时对国内外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了综述。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弃渣场 岩土侵蚀.
  • 简介:渣场植被恢复是根治水土流失的最终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工程的前提条件。本文回顾了近些年我国渣场植被恢复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渣的特性及植被恢复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从植被恢复限制性因子、土壤改良、植物选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演替、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技术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了渣场植被恢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弃渣场 植被恢复 生态学 群落演替 生物多样性
  • 简介:通过对泉州白濑水利枢纽工程设置的库区型渣场进行施工期洪水影响分析,进而优化堆置方案,合理调运渣,有针对性地布设防护措施,有效地防治工程施工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该水土保持设计过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库区型弃渣场 洪水影响 水土流失
  • 简介: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废弃土石料需要专用的场地进行堆放,本文选取了广东省大型水利项目的渣场从渣场的类型到具体的设计进行剖析与论证,提出不同类型的渣场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相关技术要求。

  • 标签: 广东省 水利工程 弃渣场 水土保持
  • 简介:以沈阳市天柱山附近的工程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25°坡面上不同土壤颗粒级配的工程土在1.0、1.5和2.0mm/min3种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产生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所用Ⅰ~Ⅴ组土样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从1.5增加到2.0mm/min),累积产沙量分别增加12.55、7.56、12.00、8.81和10.41g,而在3种降雨强度作用下,3个最大与最小累积产沙量差值分别为6.39、11.64和13.78g;2)产沙量随细度模数的增大而减少;3)在降雨强度、坡度、降雨历时等因子一定的条件下,土壤颗粒级配对径流量的影响比较小,不同颗粒级配土壤的累积径流量差异不明显。

  • 标签: 颗粒级配 降雨强度 产沙量 细度模数
  • 简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渣场土壤侵蚀物理性质特征,可为生产建设项目渣场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重庆市典型渣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渣场的边坡不同部位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渣的细小颗粒(〈0.25mm)含量差异较大,其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渣容重呈减小的趋势,2月渣容重在1.48~1.64g/cm3,4年渣容重可达1.20~1.40g/cm3,而渣场不同坡位的总孔隙度均与土壤容重呈反比;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大,4年渣边坡的自然含水率为2月和2年渣的2倍左右,田间持水量也以4年渣最大,其平台及边坡的平均持水量为22.26%;在植物根系及其枯落物作用下,渣边坡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其增强了边坡稳定性。

  • 标签: 植被恢复 边坡 稳定性 弃渣场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场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大于渣场,从地面与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场植被恢复正处于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的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的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的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与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影响农田耕后的植被演替过程。为深入理解鄂尔多斯高原耕农田土壤水分入渗随植被演替的变化规律,以鄂尔多斯高原软梁、硬梁不同年限的耕农田为对象,采用双环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分入渗参数,利用Kostiakov-Lewis模型模拟软梁和硬梁耕农田(共计12个耕类别)的水分入渗过程,分析它们的水分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软梁土壤初渗速率随耕年限增加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耕年限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在耕10年时显著降低;2)硬梁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高度随耕年限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耕10~15年之间明显升高。随耕年限增加,软梁土壤水分入渗浅层化,硬梁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所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高原耕农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灌丛化 弃耕农田 土壤水分入渗 Kostiakov-Lewis模型 鄂尔多斯高原
  • 简介:针对于渣场的排洪设计,本文对洪屏抽水蓄能电站下库4#渣场分别采取箱涵、管涵及明渠等排洪设施,通过对3种排洪设施的设计及选型分析,可以看出:对山谷型高边坡渣场排洪设施设计时,明渠排洪具有投资抵、施工难度小、后期维护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宜采用以明渠排导为主,辅以箱涵、管涵等临时排水设施的排洪体系进行渣场排洪设计。

  • 标签: 弃渣场 排洪设施 箱涵 管涵 明渠
  • 简介:渣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如何对渣妥善处置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怀集至阳江港高速公路怀集至郁南段项目为例,论述了高速公路项目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时,对渣的一种处置方案,以期为今后建立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 水土保持 弃渣处置
  • 简介: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法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的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 标签: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