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为了给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以刘家峡库区北部东乡县典型小流域碾子沟和库区南部积石山县典型小流域三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利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航摄地形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等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南北景观基质均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沟荒坡),土地利用难度大;2)库区北部景观斑块特征较南部复杂,南部较北部更适合农业生产;3)库区南部景观多样性较北部高,景观类型丰富,而库区北部由于降水少,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小,连通性高;4)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库区南部应以加强复合生态农林业生产为主,北部应加强陡坡退耕种草、农牧业协同发展,并实行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标签: 景观格局 景观类型 景观指数 刘家峡库区
  • 简介:参与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并迅速推广运用的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其核心是一个在外来者与当地人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的过程.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应用PRA,对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尝试性研究,主要采用PRA的半结构访谈、问题树等方法,调查分析当地社区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完成相关数据的集成及图示表达,此外,还选取部分景观组分进行格局分析.结果显示:PRA为人为因子信息获取及相关评价分析,提供了一个主动而有效的途径,它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结合,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诠释与解析现状格局成因及预测未来演变趋势.在蔡家川流域,近期导致景观格局变异的主要人为干扰,是由外来利益群体的直接行为与本地核心问题--'缺水'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 标签: 吉县 格局 问题树 PRA 农村社会 演变趋势
  • 简介:以庞庄与夹河两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两矿区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其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这种变化合理性,最后给出了矿区居民点搬迁一些建议,提出了矿区土地利用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景观格局 农村居民点 矿区 景观生态学
  • 简介: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对象,在2005年TM影像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构成上,长武县以园地、林地为景观基质,其他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在景观总体水平上,研究区景观多样性较低,分布均匀性较强,而异质性较弱,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分离程度均较低;景观类型水平上,从斑块平均面积和斑块密度反应出研究区农地、园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最大,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景观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园地面积与林地面积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优势度指数与聚集度指数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各个乡镇景观指数的分析结果是,高优势度、高聚集度和低分维数的区域为彭公乡,土地利用以大面积的园地、林地为主导。

  • 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 景观指数 景观格局 相关性 黄土高原沟壑区
  • 简介:为揭示土壤侵蚀最为剧烈的水蚀风蚀交错区下垫面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降雨产流、侵蚀产沙的影响程度,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西柳沟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TM影像数据和流域长系列水沙实测数据资料,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从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来分析,1985—2010年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稳定性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耕地的转化最为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2)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年际差异显著;同年输沙量相比,径流量的减小趋势变化更为明显;径流泥沙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67。3)景观指数与径流量、泥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径流量与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聚集度指标和蔓延度指数均呈负相关,而与景观形态指数、景观分割度呈正相关;而泥沙仅与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标和斑块结合度成负相关,与其他景观指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的提高,流域降雨入渗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因此,提高流域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可以增强水蚀风蚀交错区内流域的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优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水蚀风蚀交错区 景观格局 径流量 输沙量 西柳沟流域
  • 简介:分析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流域20多年水源涵养林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呈上升状态,从1975年的10.96%,已上升到46.61%;经济林面积增长迅速,每年约增长150hm^2;树种组成正在向多样性转化,从1975年以4个主要树种为主,到1995年已形成8个树种的格局。因此认为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总体状况正在好转,但还存在经济林面积增加过快,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 标签: 妫水河 水源涵养林 动态格局 植被类型 树种组成
  • 简介:通过4800m^2标准地调查,应用扩散系数、聚集度指标等研究甜槠林9个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甜槠林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

  • 标签: 空间分布格局 甜槠林 聚集度指标
  • 简介:利用2000年哈尔滨市1/25万TM遥感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各类景观参数,从斑块和景观水平上分析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的基质景观为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边缘密度大,边缘复杂,连接性好;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斑块边缘密度小,边缘简单,连结性差,受人类干扰弱;从总体上看,斑块总数下降,多样性也下降,土地利用向平原区水田景观要素集中。

  • 标签: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哈尔滨
  • 简介:根据脱钩理论的基本内涵,利用2005~2015年水资源利用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数据,计算得到2005~2015年云南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弹性系数D,并根据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划分标准对研究时段内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进行划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2012、2015年两个时段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压力的脱钩状态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脱钩状态类型组成减少,云南各地州脱钩状态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这种差异性呈现缩小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数量组成看,云南省各地州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态势总体呈现弱脱钩态势,其总体上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使用量均在增加,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水资源增长率;从脱钩弹性系数D值看,云南省各地州总体上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呈现脱钩态势,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的趋势;从脱钩状态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看,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滇西等地区主要呈现强脱钩态势,协调性良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滇中、滇东等地区,主要呈现弱脱钩态势。

  • 标签: 水资源 经济发展 脱钩状态 空间格局 云南省
  • 简介: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髙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点、居民点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陵水县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1)陵水县居民点在县级和乡镇级别均呈现髙度集群模式。2)髙程、坡度和道路对居民点分布有显著影响,90%以上的居民点集中在髙程低于海拔100m、坡度<6毅的滨海台地及中部平原地区;60%c的居民点集中在距道路距离<500m的范围内;城镇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吸引力在2000m以内逐级增加,2000m以外减少,该值可作为城镇划分的参考半径。3)根据人居适宜性,将居民点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并地改造型和异地迁移型4类,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将为陵水县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可行决策依据。

  • 标签: VORONOI图 居民点 景观格局指数 人居适宜性 空间格局优化
  • 简介: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选择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前(1995--2002年)后(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草)前,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小,具体表现为研究区面积比例、聚集度指数以及各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比较小,退耕还林(草)后,小流域景观格局发生了剧烈演变,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小,林草地面积比例迅速增加以及斑块边界复杂性下降;2)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蔓延度指数从46.26升高到47.54,多样性指数从1.67下降到1.65,从以耕地、草地和林地为主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变为以草地和林地景观为主的景观异质程度较低的景观生态系统;3)退耕还林(草)工程是研究区景观格局良性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退耕还林(草) 农牧交错带 景观格局 GIS RS
  • 简介:以辽河实际水文资料为基础,在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综合试验场内,模拟不同流速水流冲击作用下沉坠生态浮岛固定方式的稳定特征。结果表明:制作合理的浮岛模型,要始终保持浮岛在水面漂浮,同时减低浮岛在水中的重心;根据不同水流情况,应适当调整浮岛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浮岛相互碰撞,水流速度越大,浮岛之间的距离就越大。研究结果对辽河生态浮岛的布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生态浮岛 固定方式 沉坠式 辽河
  • 简介:分布能源项目建设厂址位于工业园内,不同于其他热电项目,编写水土保持方案时应根据其项目特点正确划分其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土壤侵蚀模数,区别和明确各部分水土保持补偿费的缴纳金额和缴纳主体,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 标签: 分布式能源项目 防治分区 土壤侵蚀模数 水土保持补偿费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雨篷生态治理崩岗的方法,具体包括修整崩岗坡面,设置若干平面台阶,挖种植沟;施足基肥;植物播种;安装遮雨篷和喷灌装置等步骤,坡面及台阶上设置的遮雨篷在人工植被层形成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区域,保护播种的种子不被雨水冲走,从而能够稳定地在坡面上发芽、生根、生长。

  • 标签: 生态治理 崩岗 雨逢式 关键技术
  • 简介:分布水文模型的模拟精度受空间参数精度的影响。提升空间参数精度能较为精准描述流域空间特征,也会使空间数据量冗增,甚至影响模型运行效率。以分布水文模型SWAT为例,分析DEM、子流域划分、土地利用、土壤、降水站点等空间数据精度对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不同对象(流量、泥沙、营养元素等)进行模拟时,大多数空间数据分辨率阈值不同,分辨率超出阈值可能降低模型模拟的精度;2)DEM分辨率降低,泥沙和总磷(TP)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增加,而流量和硝态氮(NO3-N)模拟结果变化极小;3)DEM分辨率达到一定精度后,进一步提高并不会使地表径流模拟精度得到改善,低分辨率DEM获得的坡度较小,这会降低模型对流量的模拟,模拟的洪峰径流产生滞后现象;4)子流域划分对流域产流模拟影响较小,而对产沙模拟影响较大。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数量对流域上游产沙量影响较大,而对流域出口处泥沙荷载影响较小;5)土地利用和土壤图精度主要通过影响模型中HRU生成的数量而影响模拟结果;6)地表径流模拟上,能够体现对地表径流贡献较大的局地降水事件的分布的降水数据要比利用气象站点获得的降水数据模拟结果的精度要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模型开发、利用、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

  • 标签: 分布式水文模型 SWAT 数据质量 分辨率 水文模拟 空间数据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目前仍然处于不统一阶段。利用分布测算方法,基于福建省200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7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012.73亿元,其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制氧价值合计占总价值的81.55%;2)福建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3)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林、杉木、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桉树、木麻黄;4)不同龄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 测算 福建省
  • 简介: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在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的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的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的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 标签: 土壤侵蚀 分布式模型 GIS 王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