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药物肠道内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特征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吸收研究可以预测影响药物肠道吸收的机制与因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法(invivo)、在体法(insitu)、体外法(invitro)等。就目前药物小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肠吸收 在体肠灌流法 外翻肠囊法 Ussing CHAMBER 细胞培养模型法
  • 简介: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肠道吸收 药物评价 在体法 肠灌流法 循环灌流法 单向灌流法
  • 简介:药物与体内各种转运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体内药动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从肠道转运体出发,介绍了它们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旨在利用肠道转运体的作用增加药物向组织器官的靶向分布;利用转运体的作用改变药物的消除途径,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利用转运体的作用进行新药设计从而避免药物间有害相互作用的产生;最后通过构建转运体的高通量筛选系统模型,进行新化合物筛选和候选药物的药动学机制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化给药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 标签: 肠道转运体 药物吸收 药物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结肠镜检查前,不同肠道清洁方案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影响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6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为结肠镜检查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肠道清洁方案: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观察组,

  • 标签:
  • 简介:正常良好的胃肠运动对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的作用.胃肠运动极为复杂,是一种神经肌肉高度协调的活动,主要受到以肠道神经系统(ENS)为主的多级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调节,通过胃肠道自上而下的肌肉运动来完成.胃肠道动力药物能以适当的速度和方向推送胃肠内容物,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治疗作用.胃肠道动力紊乱性疾病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功能性便秘(FC)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等,这些疾病可有多种消化道症状,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嗳气、早饱、腹胀、腹痛、便秘和腹泻等临床表现.胃肠道动力剂的广泛应用,有效地缓解了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临床应用 胃肠道动力 药物 胃肠运动 肠内容物 正常
  • 简介:目的:了解普外科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后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324例符合条件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24例患者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在手术前0.5~2h用药者50例(15.4%),手术前2~24h用药者64例(19.8%),手术后用药者185例(64.8%);持续用药时间≤1d的16例(4.9%),≤3d的80例(24.7%),4~7d的198例(61.1%),〉7d的46例(14.2%);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为1~16d,平均5.3d。预防用药品种最多为克林霉素磷酸酯169例,其他以青霉素和二、三代头孢菌素为主。结论:该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应加强干预管理。

  • 标签: 清洁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抗菌药物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确有影响。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的生态学、抗菌药物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与表现.以及微生态制剂在防治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作用。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可减少抗菌药物所致肠道菌群失调。

  • 标签: 抗菌药 菌群失调 微生态制剂 综述
  • 简介:目的对我院5年来药物引起的47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集的47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引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涉及201个品种,抗感染药居首位(218例,占46.28%),其次是中药制剂(88例,占18.68%);55岁以上的患者居多(占36.94%);口服给药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为257例(占54.57%)。结论临床应重视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致病原因,从而加强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预防及监测,以减少和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 标签: 胃肠道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用于肠镜检查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接诊肠镜检查病人5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肠道清洁度等指标。结果:从肠道清洁度良好率上看,试验96.0%,和对照组80.0%相比更高(P<0.05)。从检查依从性上看,试验组96.0%,和对照组76.0%相比更高(P<0.05)。结论:肠镜检查用持续质量改进法,肠道清洁度改善更加明显,依从性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肠镜检查 持续质量改进 应用 肠道清洁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用于肠镜检查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2月本院接诊肠镜检查病人5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持续质量改进,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肠道清洁度等指标。结果:从肠道清洁度良好率上看,试验96.0%,和对照组80.0%相比更高(P<0.05)。从检查依从性上看,试验组96.0%,和对照组76.0%相比更高(P<0.05)。结论:肠镜检查用持续质量改进法,肠道清洁度改善更加明显,依从性提升更为迅速。

  • 标签: 肠镜检查 持续质量改进 应用 肠道清洁度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256例清洁手术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一晦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6月256例清洁手术病例,依据相关标准时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及其不良反应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56例清洁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6%,用药时机合理率为80.9%,品种选择合理率为69.9%,平均用药疗程(6.9±1.1)d,使用频次列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磺苄西林、头孢呋辛、五水头孢唑啉。结论:我院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存在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品种选择合理率和用药时机合理率低、使用疗程长、联合用药多等问题,应加强规范化使用的管理。

  • 标签: 清洁手术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合理用药
  • 简介:肠CYP3A4介导的生物转化和P糖蛋白介导的药物主动泵出肠细胞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有证据显示CYP3A4和P糖蛋白在小肠不是共同调节的,但两者在药物肠道处置中的协同作用已得到体外试验和动物体内试验的证实.进一步了解两者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改善CYP3A4/P糖蛋白底物的生物利用度.

  • 标签: CYP3A4 P糖蛋白 药物代谢 肠道 肝脏首过代谢 生物利用度
  • 简介:通过分类说明,介绍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内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系统回顾以往熟知的相互作用,如吸附、络合、沉淀作用等,通过改变胃肠道蠕动或胃肠道pH值,影响合并用药的吸收;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新的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药物相互作用 胃肠道
  • 简介:目的:调查和评价某院Ⅰ类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某院住院医生工作站,抽取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无感染迹象Ⅰ类清洁手术出院病例,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频率、联合用药、预防用药时间及用药费用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1例Ⅰ类清洁手术患者中有418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9.29%;药物使用频次前三位为:头孢地嗪钠、诺氟沙星和头孢唑啉钠;联合用药194例(46.41%);术前〈2h用药89例(21.14%);用药时间超过3d者267例,占63.42%。结论:某院Ⅰ类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严重,应加大监管力度,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现象。

  • 标签: Ⅰ类清洁手术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干预方法。方法 于2016年06月~2017年06月,选取41例清洁手术患者(干预前)作为常规组;于2017年07月~2018年07月,选取41例清洁手术患者(干预后)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研究组单独用药合理率、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合理率以及三、四药物联合应用合理率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围手术期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显著改善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情况,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眼科清洁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 使用干预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2年1月本科接诊溃疡性结肠炎病人40名,都在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疗效等指标。结果:从总有效率上看,试验组95.0%,和对照组70.0%相比更高(P<0.05)。从满意度上看,试验组100.0%,和对照组75.0%相比更高(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用综合护理,效果显著,病人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药物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护理 清洁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2年1月本科接诊溃疡性结肠炎病人40名,都在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疗效等指标。结果:从总有效率上看,试验组95.0%,和对照组70.0%相比更高(P<0.05)。从满意度上看,试验组100.0%,和对照组75.0%相比更高(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用综合护理,效果显著,病人满意度更高。

  • 标签: 药物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护理 清洁灌肠
  • 简介:【摘要】做好制药生产中的清洁工作,能够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等情况的发生,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怎样对是否做到有效清洁进行验证,已经成为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当前实况,围绕制药企业共线生产的产品,就其清洁情况进行验证,现就其具体思路作一剖析,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 标签: 制药企业 共线生产 清洁验证
  • 简介: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2年1月~12月神经外科126例Ⅰ类切口手术有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126例神经外科清洁手术患者中,117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92.86%,除有10例为两联用药外,均为单一用药。在初次给药时机方面,术前0.5~2h、2~24h和大于24h用药者分别为40例、8例、13例,术后用药者56例。在术后持续给药方面,用药时间小于1d者为0,用药1~3d、4~7d、大于7d者分别为10例、42例和65例。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为1176.29元。综合评价用药合理性,不合理用药率为100%。结论该院神经外科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时机不当及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应用问题,需加强管理及行政干预。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调查分析 神经外科
  • 简介:H^+协同转运载体PEPT1主要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膜上,肠道PEPT1对于消化道中蛋白质的降解产物二肽、三肽具有转运吸收的功能,另外肽类似药物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非肽药物伐昔洛韦等也经此载体转运吸收。肠道PEPT1对于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以及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PEPT1基因序列、蛋白结构、功能活性等方面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调控PEPT1在膜上表达、影响其功能活性以及与底物亲和力的因素及相关的作用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PEPT1广泛的底物专属性,使其成为新药开发中重要的药物传递的靶蛋白。了解药物肠道肽转运蛋白PEPT1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了解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提高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治疗以及个体化给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肽转运载体 PEPT1 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