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双侧髁突骨折的分类方法,根据分类将双侧髁突骨折进行分别治疗,比较治疗后的关节功能。方法63例双侧髁突骨折按照髁突是否骨折以及升支高度是否发生降低分成3类,每类中有3个亚类,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检查最大张口度、张口偏斜、单侧侧方运动、双侧侧方运动、前伸运动、关节弹响及杂音、有无前牙开黯等。结果无一例患者出现前牙开殆,有6例最大开口度小于35mm,都在Ⅰ型双侧髁突骨折,Ⅱ型双侧髁突骨折出现单侧侧方运动障碍、前伸障碍、开口偏斜、关节弹响及杂音各占10%,Ⅲ型双侧髁突骨折无明显关节功能障碍。结论双侧髁突骨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分类治疗,有无髁突骨折对于关节功能的预后有很大影响,是否有升支高度降低对于采用哪种治疗方法起决定作用。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基于CT表现的髁突骨软骨瘤分类方法及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经验。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14年7月治疗的79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依据CT分为Ⅰ型(外生型)和Ⅱ型(弥散型),依据分类选择不同的开放性手术治疗,并在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1个月(6~120个月)。结果:Ⅰ型(外生型)64例(81.0%),Ⅱ型(弥散型)15例(19.0%)。Ⅰ型又可分为5种亚型,前/前内侧(56.2%)、后/后内侧(4.7%)、内侧(15.6%)、外侧(6.3%)、巨大型(17.2%)。对Ⅰ型患者的治疗以单纯瘤体切除术为主,Ⅱ型则需采用髁突次全切除及正颌手术治疗或全切除术及肋软骨瓣转移重建术。在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髁突吸收及新畸形形成,患者面形基本得到恢复。结论:基于CT影像学特点对髁突骨软骨瘤进行分类,对术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折裂磨牙的分类及手术拔除方法。方法:统计分析486例折裂磨牙的折裂类型,在拔除方法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6例先用牛角钳拔,对照组100例先用磨牙钳拔。对牙钳夹碎牙冠后的残留部分,先分根再分别挺出;对残留的牙根分别采用普通牙挺或根尖挺、三角挺挺出;对于残留牙槽窝内位置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的办法拔除,统计各种方法拔除牙的数量。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上颌磨牙以纵折为主,下颌磨牙以斜折为主。上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5%(50/143)和12.5%(8/40),差异有显著性(P=0.041);上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0%(30/75)和23.5%(4/17),差异有显著性(P=0.016);下颌第一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37.5%(45/120)和21.4%(6/2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4);下颌第二磨牙用牛角钳和磨牙钳完全拔除率分别是48%(23/48)和20%(3/15),差异无显著性(P=0.662)。结论:对于折裂磨牙的拔除,应首选牛角钳,约40%的牙可以完整拔除,70%以上的牙可以不同程度地拔除,然后再选用牙挺或三角挺拔除残留牙根;对个别残留较深的断根,采用根尖挺或翻瓣去骨法拔除。按此流程操作,可以快速拔除折裂牙,减少创伤,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简介: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分类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110例颌面部血管畸形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特点,将其分为高流速病变和低流速病变。对DSA检查证实为高流速血管畸形者,常规行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10例血管畸形中,67例二维显示形态不规则的网格状混合性回声,部分伴强回声静脉石,多谱勒显示彩色血流稀少或较丰富,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PSV)平均为(28.53±8.1)cm/s,超声诊断为低流速血管畸形。43例显示72条供血动脉增粗,病变内血流信号极丰富,PSV平均为(144.53±38.9)cm/s,呈低阻动脉型频谱,超声诊断为高流速血管畸形。经DSA检查或术后病理证实,高流速和低流速病变的超声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7.02%。43例高流速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全部行栓塞治疗,栓塞前、后的PSV分别为(144.53±38.9)cm/s和(86.2±36.3)cm/s,阻力指数(RI)分别为(0.55±0.04)和(0.80±0.05)(P均〈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对血管畸形病变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和分类,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动脉栓塞术后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评估安氏Ⅱ类1分类非拔牙矫治中口外弓的作用.方法选择7例恒牙(牙合)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非拔牙矫治.采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和口外弓颈牵引,在排齐上牙后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此阶段下颌无任何治疗.对矫治前(T1)和戴口外弓平均3.54个月后(T2)的模型及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上牙弓宽度呈现明显增加,ANB角平均减小1.14°,UI/SN和UI/NA分别减小11.44°和9.08°,前牙覆盖平均减小3.46mm,以上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上颌固定矫治器与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使用,可以在矫治初期排齐牙齿、扩大上牙弓宽度的基础上,减小上前牙唇倾度和前牙覆盖;矫治初期上牙弓的排齐、整平及上牙弓宽度的变化,解除了原有的后牙尖窝锁结关系,下颌生长能力可以充分体现.
简介:目的了解辽宁省35-74岁人群恒牙冠龋及牙龈疾病状况,为辽宁省口腔健康保健工作及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抽取辽宁省35-44岁、55-64岁、65-74岁常住居民共计431人,按照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临床牙列检查方法和标准,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恒牙冠龋及牙龈情况,计算恒牙冠龋患病率、龋均、牙龈出血率、牙石检出率,并比较存在的差异等。结果辽宁省35-44岁、55-64岁、65-74岁人群恒牙冠龋患病率分别为72.7%、76.4%、76.4%,其中仅35-44岁年龄组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龋均分别为3.36、3.40、3.90,各年龄组城市均低于农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出血检出率分别为77.6%、78.5%、68.1%,牙石检出率分别为91.6%、93.1%、88.2%,下颌前牙是牙石分布最为集中部位。结论辽宁省中老年人群恒牙冠龋患病率、牙龈出血率及牙石检出率均较高,基础预防及治疗手段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
简介: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亚型划分,分析Ⅱ类患者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894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rocrustsSuperimpositiom,PS)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亚型划分,分析每组的颅面特征,总结其形成机制.结果聚类分析将样本分出11个具有各自形态特征的类型,并形成各自的图形模板.结论PS重叠法用于形态学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主要机制为下颌后缩,并且约60%存在垂直向不调,其中高角病例更加多见.
简介:目的:根据口内哥特式弓描记轨迹图形的特点,对哥特式弓描记轨迹进行分类,并探讨每种分类的判读方法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54例无牙颌患者,运用美国GenevaDental公司生产的口内哥特式弓描记仪描记运动轨迹,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旧义齿的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帕金森综合征等全身疾病,运用spss的ordinregression分析这些因素与轨迹分型的关系。结果:根据哥特式弓描记图形大致分为5种类型:尖顶型、圆顶型、多顶点型、偏侧型和单点型。偏侧咀嚼,旧义齿的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等全身疾病对分型存在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尖顶型描记轨迹颌位关系位于尖顶的顶端,易于判断,圆顶型多位于圆顶两边延长线所组成的角的角分线与圆顶的交界附近,多顶点型需要对每个顶点进行验证,偏侧型位于偏侧方的顶点附近单点型就是这一点的位置。偏侧咀嚼,旧义齿的咬合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瘫痪等全身疾病对分型存在影响,影响的作用依次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