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在一个有20多年时间跨度的流行病学样本中,颞下颌关节病症状和体征的发展变化,并分析这些症状和体征以及其它相关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35名15岁的研究对象,经过临床检查和问卷调查后入选本研究。入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经过5年、10年和20年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查。20年后共追查到124个(92%)研究对象,并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在这124个研究对象中有114个(92%)完成并返还了调查问卷,有100个(81%)研究对象参加了临床检查。结果:在20年期间,患者反映的症状和临床记录的体征都存在一些起伏波动,但是很少发展到咀嚼系统严重的疼痛和功能紊乱。在15岁和35岁组的研究对象中,有13%的研究对象报告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颞下颌关节病症状.根据Helkimo指数,在35岁的研究对象中,只有3个研究对象(3%)可以被认为临床症状是重度或中度的功能紊乱,这些以前报告的要少。女性人群比男性人群报告颞下颌关节病症状,头痛、肌肉紧张、关节弹响的更多。被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当弱,只在紧咬牙、磨牙、颞下颌关节响声、肌肉疲劳这些症状之间有很高相关性(rs=0.4)。结论:本研究追踪的从15岁到35岁的流行病学样本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颞下颌关节病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但是极少发展到严重的疼痛和功能紊乱。
简介:目的采用群体、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发展为频发性头痛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包括TMD各种症状和体征,同时也评估了头痛及TMD肌肉源性和关节源性体征对该样本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材料方法调查了4255名个体的医疗史和牙科及社会人口统计参数,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参数与频发性头痛做相关分析,通过体格及精神健康问卷对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该样本人群中9%报告有频发性头痛。发现咀嚼肌群压痛、既往有咀嚼肌痛病史、耳鸣、颞下颌关节区压痛、睡眠障碍、身心失调、女性等因素在整个样本人群中的危险性比值比(OR)有显著性。肌肉压痛更显示有剂量效应关系。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发展为频发性头痛的危险性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和弹响史、吸烟、酒精滥用、使用避孕药、经济收入和慢性疾病史均未发现与频发性头痛有显著性相关。主诉有频发性头痛的患者其体格及精神健康分值有显著性降低。有肌肉压痛的个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生活质量指标均低下。结论除颞下颌关节压痛之外,肌肉压痛与频发性头痛的发生有显著相关。由于各种共变量都已包含在该模型中,因而该相关性是可靠的。
简介:目的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曾经流行过的有关对颞下颌关病的认识,从机械学说发展到心理-机体学说,进行个人评述。其中涉及有关学说有:(1)心理压力在人类口腔副功能中的作用;(2)咀嚼肌疼痛的发病机理。材料和方法文献是作者多年从事跟颞下颌关节病的临床和科研中积累的,同时也采用了一些与颞下颌关节病研究有关的以前和近期文献。此外还采用了一些与颞下颌关节病研究有关的以前和近期文献。此外还采用了一些与颞下颌关节病相关的疾患,如:与压力有关疾病的研究、心理-社会医学、职业医学及病因学的文献。结果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对颞下颌关节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治疗的认识发展有一条明显的脉络,从对Costen综合征纯机械的解释,发现到由哥伦比亚大学及芝加歌大学引入心理和心理-生理理论,以及现在逐渐被可的生物-心理-社会观点和把难治性颞下颌关节病看成是慢性疼痛的疾患。结论以前占主导地位的以咬合为中心的理论,包括口内矫治器(He垫)。由于其确切的作用机理仍然没被解释清楚,现在正逐渐被抛弃,或被认为仅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因此曾经被广泛应用的全面的咬合治疗,现在逐渐被生理性治疗和保守的行为疗法所替代。目前的学说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口腔副功能运动和咀嚼肌疼痛的起因。
简介:目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方法研究天然维药没食子和没食子联合氟化钠对变形链球菌浮游及生物膜状态下葡萄糖基转移酶(GTF)活性的影响,探讨实验药物防龋的作用机制。方法:用脑心浸液液体培养基分别培养浮游和生物膜状态下的变形链球菌,根据析因实验的分组将配置好的没食子鞣质、氟化钠、没食子鞣质联合氟化钠加入相应的菌液中厌氧培养18h。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粗酶,考马斯亮蓝法和蒽酮法分别测定总蛋白和还原糖含量,计算酶活性和药物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实验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GTF酶活性在细菌不同培养状态下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游状态下GTF酶活性高于生物膜状态;没食子、氟化钠、没食子联合氟化钠对细菌不同状态下GTF酶活性的抑制率有差异(P〈0.05),浮游状态下的葡萄糖基转移酶比生物膜状态对药物作用敏感,没食子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抑制率没食子〉没食子联合氟化钠〉氟化钠。结论:没食子鞣质可能是通过抑制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粘附,从而达到防龋的作用。
简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在临床上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近年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有一定联系。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复杂,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使用CBL+PBL的教学模式对TMD的相关心理因素进行学习和探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因素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的联系,为RAU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黏膜病科门诊就诊的RAU患者80例为试验组,同时选择80名无重大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黏膜疾病且年龄、性别等因素与试验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量表的填写来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量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EPQ-RSC)中的4个量表.结果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SAS与SDS的标准分值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Q-RSC中N(神经质)量表的分值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分组,其中男性组EPQ-RSC中E(内外向)量表的分值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U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性格、心理状态存在密切的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进行调查.结果:TMD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焦虑和抑郁得分;MMPI测试结果显示,在MMPI十项临床量表中,患者组在其中的疑病(HS)、抑郁(D)、癔病(HY)、精神病态(PD)、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社会内-外向(SI)七项中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另外,患者组有26例临床量表中的一项或多项得分高于常模分数,说明TMD患者的人格有偏离现象.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以及人格特征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