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方法选取7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双侧上颌磨牙的患者,采集治疗前及远移后的模型进行数字化重建,使用Rapidform2006软件对实际及虚拟的阶段模型和治疗前模型进行对比,比较采用不同设计的患者第一磨牙远移量、远移效率、牙齿倾斜度及前牙的变化.结果7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双侧远移效率平均为98.25%,90.6%,94.4%,其第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颊侧均设计了垂直矩形附件;2例患者,第三磨牙牙胚未拔除,磨牙远移效率平均为66%,78.95%;1例患者未设计第二磨牙附件,磨牙远移效率为50.65%;1例患者第二磨牙牙冠较短,远移效率为47.85%.远移后的磨牙均出现不同程度远中倾斜.戴用Ⅱ类颌间牵引辅助远移磨牙的过程中前牙未出现明显唇倾,但有少量伸长.结论使用隐形矫治技术在远移上颌磨牙阶段,在辅以Ⅱ类颌间牵引时可以较好地保护上前牙支抗,有效实现第一磨牙远移,但存在磨牙倾斜移动问题.附件的设计、牙冠高度及第三磨牙是否存在都可能影响磨牙远移效果.
简介:目的:探索用于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任意点的三维前伸运动轨迹进行描记的算法模块.方法:应用激光三维扫描和重建技术,建立全口义齿人工牙列模型,采用Matlab6.5数学计算分析软件,并结合空间解析几何原理,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在(牙合)架上的前伸运动进行数学建模和轨迹模拟.结果:(1)建立了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前伸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2)获得了用于描记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三维前伸运动轨迹的算法模块,并对实际病例进行验证.结论:本研究在定量研究全口义齿功能运动轨迹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实验结果揭示该方法的设计思想可行,并为定量研究义齿动态咬合情况奠定了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原始数据建立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建立一个高精度的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实体模型。方法:采用多排螺旋CT对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行常规头部平扫及三维数字影像重建,利用原始DICOM数据,自编程序,以及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结果:建立完整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实体几何模型,包含22块骨骼和28颗牙齿。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活体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的建模方法。结论: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ANSYS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包含牙列的颅面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面部扫描比较正畸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差异。方法将就诊患者正畸治疗方案分为拔牙与不拔牙两组,拔牙组12例,不拔牙组10例。矫治前后采用结构光三维照相机获取患者三维面相。采用Rapidform2006软件重叠矫治前后面相,将面部按解剖结构特点分为九个区,利用距离图示法分析面部各区的三维变化,同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矫治中BMI指数未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根据面部变化分析:不拔牙患者具有面部增大、不变,和颊肌区、咬肌区、颏肌下区这三个变小区域,而拔牙组面部轮廓均表现为缩小或不变,不含增大区域。结论成人正畸治疗后面部软组织三维变化,无论拔牙与否,咬肌区和颊肌区均表现为缩小,眶下区和颧肌区均无明显改变,而两组在上下唇红区、口轮匝肌区、颏唇沟区的变化方向相反并有显著性差异。
简介:目的:为临床上颌骨大型缺损后颧颊翼种植体义颌修复的种植床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50例正常单侧颧骨体(男性26例,女性24例)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观察和测量,测量颧骨体的高度和四个不同高度层面骨质前后径和内外径即粗度.结果:颧骨体最小高度是21.67mm、最大为37.31mm、平均高度为26.22mm.颧骨体1/4高度层面的前后径最小,平均为9.15mm;最高层面的内外径最小,平均为10.73mm3/4高层面的前后径和内外径最大,均值分别为12.32mm和15.25mm.所有观察对象前后径和内外径的最小测量值分别为6.15mm和6.54mm.结论:在上颌骨大型缺损腔周围,颧骨体是唯一骨量丰厚的种植床,而上颌骨缺损腔周围其他骨质均非常薄,远远不能满足普通种植的条件.颧骨体的高度大于粗度,呈长柱形,在口内颧区垂直向上植入种植体比在缺损腔内近于水平向植入种植体更能利用其丰厚骨量,最适宜于颧区种植.一般颧区种植采用直径4mm、长度20mm的种植体是可行的,也是安全可靠的.
简介:目的:探讨牙源性干细胞研究的现状。方法:在WebofScience核心数据库,以“SU=dentalstemcell”为检索式,共检索出3221条记录。在CiteSpace中,分别选择“Country”、“Institution”、“Author”来分析发文的国家、机构分布及作者发文情况,选择“Keyword”、“CitedReferen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引文共现分析。结果:自1999年以来,牙源性干细胞研究论文数量持续上升;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的第四军医大学,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ShiST。近5年出现次数较多(≥10次)的突变关键词有immaturepermanentteeth、exfoliateddeciduousteeth、humanperiodontalligament、osteogenicdifferentiation、mineraltrioxideaggregate等。结论:牙源性干细胞研究是近一段时间口腔基础研究的热门,研究集中在牙髓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脱落乳牙干细胞等实现牙髓再生、牙再生、骨再生及其他组织细胞的再生。利用CiteSpace软件可以简捷地理顺学科领域脉络。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腭穹隆形状时,人工牙排列位置、牙尖斜度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状况的影响,为上颌全口义齿修复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法,研究在不同腭穹隆形状时,人工牙排列位置、牙尖斜度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应力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各种载荷条件(三种腭穹隆形状、五种人工牙排列位置)下,随着牙尖斜度的增加,基托的应力增大.后牙颊向偏离牙槽嵴顶,前牙唇向偏离牙槽嵴时,基托应力集中区的强度均发生变化.三种腭穹隆形状时,基托应力集中强度依次为:腭穹隆低平、腭穹隆适中、高腭穹隆.结论:牙尖斜度、腭穹隆形状和人工牙的排列位置对上颌全口义齿基托的应力集中状况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提示临床行全口义齿修复时,应考虑患者腭穹隆形状,选择适当牙尖斜度的人工牙,特别是腭穹隆低平患者.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影像扫描和重建技术、三维头影测量技术,比较骨型Ⅰ类和Ⅱ类正畸患者口咽气道的三维结构差异.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骨面型分为骨型Ⅰ类组和骨型Ⅱ类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均角研究对象共22对.将所有研究对象正畸初诊时拍摄的全头颅CBCT影像导入DolphinImaging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其口咽气道、腭咽气道、舌咽气道的气道容积、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矢状径、横径及其比例关系,对两组间的气道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骨型Ⅱ类患者的舌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144.27±68.30)mm^2]及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矢状径[(8.28±2.58)mm]较骨型Ⅰ类患者[(193.93±71.54)mm^2,(9.76±2.22)mm]小(P≤0.05).结论骨型Ⅰ类和Ⅱ类患者口咽气道三维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矢状骨型对口咽气道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简介:目的评价直丝弓矫治器排齐整平阶段Nance弓加强支抗的三维表现.方法选择中度以上拥挤,上颌减数双侧第一前磨牙的患者41例,随机分组,20例不用辅助支抗装置作为对照组,21例粘Nance弓作为Nance组.排齐整平前后取模型并拍头颅侧位片.模型用RolandLPX-1200三维点激光扫描仪数字化,使用测量软件(Rapidform2006(R))处理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各牙尖标志点三维向上的线距及磨牙角度变化.并对头颅侧位片的前牙变化进行测量.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排齐整平阶段前牙唇倾控制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矢状向、横向及扭转的控制上Nance组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以中央窝点为例,对照组磨牙有1.269mm的近中移动,Nance组有0.537mm的近中移动(P<0.01);对照组磨牙有0.522mm的腭向缩窄,Nance组有0.145mm扩宽(P<0.001);对照组磨牙出现3.172°近中颊向扭转,Nance组有0.402°扭转(P<0.01).结论Nance弓在控制磨牙的矢状向位置、宽度和扭转上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