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5年12月诊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96例(174眼),按初诊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分别比较近视性弱视眼组与同期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近视眼组年均屈光度改变情况。结果非弱视组和弱视组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0.67±0.74)D和(-1.09±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弱视眼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0.97±0.88)D,(-1.48±1.29)D和(-1.89±1.06)D,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非弱视眼分别为(-0.57±0.61)D,(-0.68±0.49)D和(-0.78±0.29)D;低、中、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幅度均显著高于非弱视眼(P〈0.05)。结论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单纯近视儿童一样,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近视程度愈高,增加的幅度愈大。且初诊为不同程度近视性弱视眼的近视屈光度逐年加深幅度均大于非弱视眼。
简介: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与舒适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的136例视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盲选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68例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疼痛原因进行评估,并选择恰当的护理对策。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58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43例、10例、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42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16例、20例、6例,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术后疼痛及疼痛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在使裂孔处于最高位的基础上,对体位的适当调整,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角膜绷带镜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连续锁边缝合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1例(91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连续锁边缝合术,对照组45例术中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46例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d、5d、7d疼痛程度(VAS)评分,并统计角膜上皮愈合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d、5d、7dVA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45,P1=0.000;t2=6.842,P3=0.000;t3=5.135,P3=0.000);观察组术后7d角膜上皮愈合率为97.83%(45/46),高于对照组80.00%(36/45),差异有22统计学意义(χ~2=5.680,P=0.017);观察组复发率为2.17%(1/46),低于对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7,P=0.032)。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锁边缝合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可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减轻患者眼部疼痛程度,并降低复发率。
简介: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连续锁边缝合的两种不同结膜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6例,双眼均行小梁切除术,左眼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右眼组: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组26例26眼,两组中结膜瓣均采用连续缝合密闭切口,并检测术前1d、术后1d、7d、14d、30d、60d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uorescenceintegral,FI)。结果两组间BUT、SchirmerI试验于术后1d、7d、14d、30d及6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锁边缝合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显著降低了泪膜的稳定性,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我们主张以角膜缘为基底作为手术切口。
简介: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患者11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57)与对照组(n=57)。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抑郁评分(HAMD)、焦虑评分(HAMA)。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1%低于对照组14.04%(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4.74%高于对照组73.68%(P〈0.05);护理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示教与反示教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滴眼药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示教与反示教进行健康教育。由培训过的责任护士对患者有计划地从入院到出院,给予全程、个体化的示教与反示教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滴眼药知识、技能掌握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运用示教与反示教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达到提高患者滴眼药的技能,自我效能感增加,遵医行为增强,自护能力提高,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当前医改新形式下可行的白内障防盲治盲干预策略,解决大量积存的白内障致盲患者。方法成立白内障筛查工作队伍,以社区(村)居委会为单位,为50岁以上的村民进行免费白内障筛查,并专车接送分批组织患者来院接受手术,依托基本医疗保险,医院给予全免(选择硬性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或部分免除(选择不同软性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患者自付、自费这一部分的费用。结果中山市2008年8月16日率先在沙溪镇圣狮村建立了白内障无障碍示范村,中山市白内障无障碍市的创建工作由此以圣狮村为模式拉开了序幕,2009年9月中山市通过了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的验收。结论在医改新形式下依托基本医疗保险,医院给予全免或部分免除患者自付、自费这一部分费用的白内障防盲治盲干预策略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各地区积存的大量白内障患者,在初期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间接推动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普及,使广大患者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社会福利的好处。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了12例同时性多灶性喉癌并通过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多灶性喉癌的发生学来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2001年间我院行全喉切除术的12例同时性多灶性喉癌的TNM分期、肿瘤位置、大小、组织学类型、病理学分级以及病史等.结果同时性多灶性喉癌的发病率是1.4%(12/861).所有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同一病例各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和病理学分级均相同.二病灶喉癌的发生率占总数的91.7%(11/12),仅一例为三病灶喉癌、67%(8/12)患者中二病灶分别位于双声带游离缘的对应处.3例(25%)有术前放疗史,1例术前曾行多次声带活检为不典型增生.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诊断出多灶性.结论声门型同时性多灶性喉癌可能为单中心起源.腔内种植即声带振动时癌细胞从一侧声带游离缘种植到对侧接触损伤处,可能是喉癌多灶性的原因之一,放疗可能是多灶性喉癌的诱发因素.
简介:目的观察在翼状胬肉术中采取干预措施对术后眼表修复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对82例(88只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干预组在常规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采取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全程覆盖角膜、20%乙醇棉签辅助角膜上皮残存胬肉组织清除、手术区域结膜组织整复等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表组织修复情况及主观感受。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自觉刺激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干预组眼表组织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远期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翼状胬肉术中采用干预措施,加强眼表组织保护,有利于早期眼表组织修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