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儿童乳突手术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985年至2001年期间住院并随诊资料比较完整、行中耳乳突手术的14岁以下的儿童105例(131耳)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男69例(86耳),女36例(45耳).平均初次流脓时间6.05岁,发病至首次手术时间4.25年.随访时间1-18年,平均3.25年.结果仅48耳有明确发病诱因,其中急性中耳炎16耳(333%),居首位;先天性小耳畸形14耳(29.2%),第二位.传统乳突根治术83耳,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38耳.两组间干耳率分别为87.95%(73/83)和84.21%(32/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者听力平均39.52±12.08dB,明显优于前者(62.52±10.35dB).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2%,其中外耳道狭窄10例(7.6%);面瘫3例(2.3%);脑脊液漏1例(0.76%);淋巴漏并全聋1例(0.76%);出现眩晕等迷路刺激症状6例(4.58%);术后外耳道霉菌感染2例(1.52%);切口细菌感染1例(0.76%).结论儿童中耳乳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干耳率比较低,应慎重.手术方式选择应依据患儿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保留听力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控制神经功能恶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5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122例联合应用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与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26例患者单用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比较发病72小时、2周神经功能恶化的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进展减少,NIHSS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控制神经功能进展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肿瘤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10例脑肿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期其临床特点,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09%,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49.0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65.45%,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23.6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瘤出血确诊后,应该尽早的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清除血块,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愈率,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良性复发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了解其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2例良性复发性眩晕患者完善冷热(水)试验(calorictest)、速度阶梯试验(Velocitysteptest)、摇头试验(head-shakingnystag-mus,HNS)及颈肌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检查(cervicalVestibular-EvokedMyogenicPotentials,cVEMP),同时对30例健康志愿者完善以上前庭功能检查,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例良性复发性眩晕患者中,22例(68.75%)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冷热(水)试验,其次是速度阶梯试验和摇头试验。试验组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颈肌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异常率(21.9%)明显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复发性眩晕患者,冷热试验、摇头试验、速度阶梯试验及cVEMP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全面评估患者的前庭功能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简介:目的对野生蹄蝠进行短纯音(ToneBurst)和短声(Click)诱导听性脑干反应(ABR)分析,对其ABR特点与已有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差异,加深我们对回声定位蝙蝠听觉功能的认识。方法捕捉并饲养野生蹄蝠,运用美国TDT公司(Tucker-DavisTechnologies)TDTSystemⅢ诱发电位仪对蝙蝠进行短声和短纯音的听阈测定,分析其波形变化规律,确定其短纯音听阈阈值,分析听力图的特点。结果(1)蹄蝠听阈呈“W”形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各听阈区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为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阈值最低可达15dBSPL,平均29.1dBSPL;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听敏区,阈值最低25dBSPL,平均35.9dBSPL;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5.9dBSPL。(2)短声引出的蹄蝠ABR可见4个相对稳定的波峰:波I的潜伏期为1.26ms:波Ⅱ较高且尖,潜伏期为1.94ms;波Ⅲ相对稳定,潜伏期为2.47ms;波Ⅴ潜伏期为3.40ms。随着短声强度的上升,在20~80dBSPL声强范围,各个波振幅逐渐增大、潜伏期缓慢缩短。(3)短纯音引出的蹄蝠ABR各波随刺激频率的提高而潜伏期缓慢地缩短,在64kHz以上潜伏期又逐渐延长;在28kHz、80dBSPL条件下,各波潜伏期分别为I波1.74ms,Ⅱ波2.72ms,Ⅲ波3.60ms,Ⅳ波4.58ms,Ⅴ波5.76ms。频率28kHz、声强在45~100dBSPL范围内上升时,主波振幅逐渐增大;但在部分蝙蝠出现主波振幅在达到最大后,随着声强的上升.振幅逐渐减小。(4)在高声强诱发下,短纯音和短声诱发的ABR均可见Ⅰ波分化为2个波峰,Ⅰa和Ⅰb波。(5)越接近敏感频率,ABR波形就越典型,振幅越大。结论(1)蹄蝠听闯呈“W”形分布,类似我们已知的其他回声定位蝙蝠,存在2个听敏区:28kHz处达到最敏感的第一听敏区,40kHz附近出现第二个昕敏区,在12kHz。64kHz听阈不超过5
简介:1咽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的原因咽喉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病变常侵犯临近组织结构,不仅预后不良,而且手术常导致吞咽及发声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在判断病变范围和颈淋巴结转移检查上发挥主要作用,而对于发生在黏膜表层的早期癌变事件则很难奏效.
简介:目的考察3~5岁听障儿童的气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11名3~5岁听障儿童,采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施测。结果3~5岁听障儿童在气质各维度上的表现倾向不同(P〈0.05),适应度维度得分最高,其次为趋避性、心境、注意分散度和规律性,注意力持久性和反应阂得分最低。儿童性别、主要照顾人及其受教育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对听障儿童气质的多个维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主要表现在反应强度、注意力持久性、规律性、注意分散度、活动量、心境和适应度维度;助听设备和康复时间对听障儿童气质特点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3~5岁听障儿童的气质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在具体特征上有其独特性。
简介: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由本文通讯作者主刀完成、随访时间大于6个月的因中耳胆脂瘤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术中发现的面神经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入选的90例(92耳,其中双侧2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左侧44耳,右侧48耳;平均年龄38岁6个月±13年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年5个月±2年1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颞骨薄层CT(水平位+冠状位)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面神经骨管重建。手术采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式,术中探查并记录从膝状神经节至乳突垂直段下端面神经骨管完整性,同时对术前伴有面瘫的患者行面神经减压。术前术后均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系统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92耳病例中,27耳(29.3%)在术中探查时发现面神经骨管部分破坏或缺失,其中位于膝状神经节+水平段(G+H)2耳(7.4%),水平段(H)19耳(70.4%),水平段+垂直段(H+V)3耳(11.1%),垂直段(V)3耳(11.1%)。4例(4耳)术前伴发面瘫,行开放式乳突根治及面神经减压术后6个月内,面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86例(88耳)中,83例(85耳)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3例(3耳)在术后4-7d出现逐渐加重的迟发性轻度面瘫,最严重时达2-3级,发现后立即取出松解术腔填塞的碘仿纱条、予口服激素及维生素B12等对症处理,3个月复查时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HB1级)。结论中耳胆脂瘤伴面神经受累以水平段面神经骨管最为常见,术前高分辨CT对于预判面神经骨管完整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术前伴发面瘫时应尽快手术并同时行面神经减压术,乳突根治术腔填塞不宜太紧以避免压迫裸露的面神经,术后�
简介:目的考察3-6岁听障儿童语言功能发展的特点。方法利用《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对202例3-6岁听障儿童进行跟踪评估,分别在基线期、6个月后、12个月后进行测试;对3次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并将听障儿童评估分数与健听儿童参考值对比。结果听障儿童的各项语言功能随时间推移极显著提高(P=0.000〈0.01);听障儿童年龄越大,语言功能越强,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所有年龄段听障儿童基线评估得分均低于3岁健听儿童期望值,康复12个月后,3、4岁听障儿童达到同龄健听儿童期望值,5、6岁听障儿童和同龄健听儿童仍有差距。结论听障儿童的语言功能和健听儿童存在差距,但经过康复可有较大提升,且干预年龄越小,提升速度越快。
简介:传统助听器在技术上有很大改进,但是仍有以下缺点:①影响外观;②低频信号好,高频信号相对较差,患者常有不适感;③耳模使很多患者感到闭塞感;④可出现声反馈现象;⑤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外耳道炎;⑥信号噪声比较差,特别是在噪声环境下语言理解差:⑦造成多种生活不便。通过多年的研究改进,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植入性助听装置,其主要优点是:①体积小声音的失真小,因此有更好的音质;②没有耳模,外耳道是开放的;③没有声反馈作用;④对外观影响小。
简介: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结果80例听神经瘤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46例;年龄在18~80岁,中位年龄52岁;左侧26例,右侧54例;肿瘤桥小脑角最大径在0~76mm,根据Koos分级1、2、3、4级肿瘤分别有31、18、11、20例.内听道、脑桥小脑角、交界区肿瘤各31、30、19例.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渐进性听力减退和耳鸣,分别占42.5%和23.75%;其他首发症状包括突发性听力减退、头晕、头痛、耳闷、眩晕、三叉神经痛、走路不稳及面部麻木感.患者临床症状的前两位同样是听力减退及耳鸣,分别有83.57%和70%,既无耳鸣又无听力减退者仅占7.5%.根据WHO听力损失分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分别有11、9、19、3、38例,PTA≤60dBHL及PTA>60dBHL两组在肿瘤大小(P<0.01)及肿瘤位置(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听力损失以下患者18例行言语测听检查,言语识别率在≥90%、≥70%<90%、≥50%<70%、<50%各5、1、5、7例,根据AAO-HNS听力分级,A、B、C、D级各6、4、1、7例.接受随访观察、伽马刀治疗、手术治疗各有28、5、47例患者,手术组与随访观察组肿瘤Koos分级(P<0.001),听力水平(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50±14VS53±12,P=0.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例接受随访观察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24个月,肿瘤增大者8例,无明显变化者20例.结论绝大多数听神经瘤患者会伴有耳部症状(听力减退、耳鸣),早期诊断有赖于耳鼻喉科医生对伴有耳部症状患者的筛查,对于小的肿瘤(<1.5cm),随访观察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