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成像技术在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4月一年间我院口腔科埋伏牙患者26例行多排螺旋检查,通过成像技术,显示埋伏牙本身形态、走向、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检验其诊断符合率。结果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技术,26例患者共显示埋伏牙28枚,重建技术清楚的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走向,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26例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我科多排螺旋CT、重建所示情况基本一致。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影像容积重建技术(three-dimensionalvolumerenderedcomputertomography,3D-CTVR)在耳硬化症与听骨链畸形/中断的传导性耳聋病例中对听骨完整性与病理状态的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6例(耳)病。所有病例外耳道正常、鼓膜完整、传导性耳聋、A型鼓室曲线、盖莱试验阴性,病史为自幼渐进性听力下降。所有病例术前行CT检查并进行CTVR重建。根据影像,按照3分法评判原则,选择与手术相关的听骨链重要部位为评判内容,以术中所见为标准,以平片(轴位和冠状位)为对照,对3D-CTVR影像显示听骨重要部位的图像显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CTVR重建影像能够直观显示听骨链的完整性及病理状态;对镫骨上结构及镫骨上畸形的显示与手术实际相比P值大于0.05,较平片(P=0.00)能够更好的反应实际情况。结论3D-CTVR能够很好的显示听骨链完整性及听骨的重要部位,对听骨精细结构的显示优于平片,二者结合更切合临床实际,这一技术为听骨链完整的耳硬化症和听骨链畸形/中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客观鉴别诊断方法。

  • 标签: 耳硬化症 三维容积重建(3D-CTVR) 平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重建在齿状突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选取本院于2013年01月~2015年02月收治的28例齿状突骨折患者,对其分别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检测工作,对比两种不同检测方式的齿状突骨折检测率。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检测方式的齿状突骨折检测率为96.43%,X线诊断检测方式的齿状突骨折检测率为75.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开展检测工作后,其骨折检测率明显提升,能够及早的实现诊断和预防治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齿状突骨折
  • 简介:目的:探索眼部运动时,面部相关联部位运动的特点,为评价周围性面瘫时面部联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自行设计的“基于运动捕捉的面部运动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用力抬眉”“用力闭眼”两个表情动作中,面部相关标记点的运动,使用移动距离(Smax)及运动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其运动。结果1.“用力抬眉”动作,眉弓点左9.75mm,24.11mm/s,右10.14mm,25.87mm/s;除眼周标记点外,余标记点均有运动,移动距离为3.65mm至4.46mm,鼻唇沟点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其他标记点,左60.60mm/s,右62.70mm/s。口角点、鼻唇沟点运动距离、速率与眉弓点对应参数间线性相关关系强。2.“用力闭眼”动作,上眼睑点移动距离和速率最大,左10.56mm,87.68mm/s,右10.54mm,81.83mm/s。除眼周标记点外,余标记点均有运动,移动距离1.58mm至1.92mm,运动速率分布于11.40-14.76mm/s。口角点、鼻唇沟点运动距离、速率与上眼睑点相关参数线性相关关系差。结论健康人进行眼部主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标记点发生运动,其获得最大距离、最大速率的时间一致,用力闭眼动作中运动幅度最大的点在口角点,用力抬眉动作速率最大点在鼻唇沟点,运动距离最大的点在下唇中点。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目的:通过重建CT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suppurativeotitismedia,CSOM)患者的咽鼓管解剖,结合咽鼓管测压结果分析CSOM患者的咽鼓管特点及与咽鼓管功能相关性。方法收集CSOM患者60例(68耳),其中行咽鼓管测压检查示咽鼓管功能不通33耳,为不通组;咽鼓管功能通畅35耳,为通畅组。正常对照组6例(12耳)。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分别行颞骨静态及Valsalva后CT扫描,并作咽鼓管重建,测量并比较组软骨部全长、静态下软骨部开放区域、Valsalva后软骨部开放区域、软骨段与骨段之间的角度。结果CSOM患者咽鼓管畅通组与不通组均较对照组全段软骨短(F=4.771,P=0.001),静态咽鼓管软骨段开放长度短(F=5.110,P=0.008),Valsalva后软骨开放长度短(F=5.214,P=0.008),但咽鼓管畅通组与不通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咽管软骨段与骨段之间的角度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CSOM患者存在咽鼓管骨段结构异常。结论CSOM患者咽鼓管全段软骨、静态开放、Valsalva后开放长度均短,且部分存在咽鼓管骨段结构异常。咽鼓管CT重建可直观显示咽鼓管异常结构及软骨段开放情况。

  • 标签: 咽鼓管 三维重建 中耳炎 声导抗测试
  • 简介:目的:定量描述口部运动时,与其相关联的面部标记点运动,以探索评价面瘫、面肌联带运动的定量新方法。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运动动态分析系统”,采集“用力示齿”、“向右上拉口角”、“向左上拉口角”、“微笑”四个表情动作时,面部相关联标记点(眉弓点、上下眼睑点、内眦点、外眦点)的运动,以最大移动距离(Smax)和最大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结果1.口周运动为主的表情动作中,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均有运动,且与位于口周的标记点在某一表情运动中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2.“用力示齿”动作:Smax下眼睑点(左3.93mm,右4.15mm)>外眦点>上眼睑点>眉弓点>内眦点(左1.59mm,右1.53mm);Vmax眼睑点左上(42.643mm/s)>余眼睑标记点(31.58mm/s-37.62mm/s)>外眦点>眉弓点>内眦点(左11.71mm/s,右11.09mm/s)。3.“微笑”动作:Smax及Vmax上眼睑点(左3.05mm,36.14mm/s;右2.53mm,28.90mm/s)>下眼睑点>外眦点>眉弓点>内眦点(左0.69mm,7.22mm/s;右0.77mm,7.80mm/s)。4.“向右上拉口角”动作,Smax及Vmax外眦点及下眼睑点右侧明显大于左侧,内眦点右侧略大于左侧,上眼睑点、眉弓点左侧略大于右侧。5.“向左上拉口角”Smax及Vmax外眦点、上眼睑点、下眼睑点左侧明显大于右侧,余标记点左侧略大于右侧。结论健康人进行口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发生相关联的运动,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在同一表情动作中,上、下眼睑点及外眦点的Smax、Vmax大于内眦点、眉弓点。Smax及Vmax的较小值出现于“微笑”动作内眦点;较大值出现于“用力示齿”动作下眼睑点。“向左上拉口角”动作同侧面部标记点Smax及Vmax均大于对侧相对称部位标记点。表�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数字助听器是安静的助听器,虽然它有许多优点,但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最起码在硬件、软件和编程这个方面均可能发生错误,通过对助听器的测量可以保证尽可能少地发生这些错误.一些全数字助听器由于采用了降噪程序,这使得对其测量变得十分困难.

  • 标签: 全数字助听器 测量方法 编程器 测量时间
  • 简介:摘要专科护理的发展是护理学科专业、科学、系统、精细化的重要体现,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规范建设是推动专科护理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级甲等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规范建设的优势(有利条件)、劣势(不足)、机会(机遇)及威胁(挑战)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为级甲等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规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专科护士 建设 SWOT分析
  • 简介:目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助听器对声学信号处理的技术越来越先进,采用多套程序设置,多频段的实时频谱分析技术,可自动剔出噪声而将语音占优势的频段突出出来,以提高信噪比来增加噪声环境中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全数字助听器对验配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依据频响曲线对新旧助听器的参数进行调校。结果此方法在实际验配中,收到满意效果。结论全数字编程助听器的验配必须循序渐进,不断跟踪调校,观察患者言语发展情况。

  • 标签: 全数字式助听器 验配 体会
  • 简介: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是一种染色体疾病.1846年,Sequin首先报告此症.在新生儿的普查中,国外发病率为0.32‰~3‰,国内为0.56‰~0.64‰,男女比例约为3∶2.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低下、体格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其体征多样,许多器官组织都有异常,其中言语障碍最为常见.言语的产生需要经过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5部分器官的协同运作.其中,呼吸系统是言语产生的动力源,为言语的产生提供能量;发声系统是言语产生的振动源,它直接影响说话者声音大小和音调高低.由于唐氏综合征儿童生理因素的影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问题.

  • 标签: 课例 唐氏综合征 个别化言语
  • 简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已严重影响到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深入城乡基层社区,大力宣传和普及防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聋意识.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预防和减少耳病与听力障碍对人类健康的侵害。200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为:防聋走进社区。

  • 标签: 西门子听力集团 中国 全数字助听器 听力康复 康复训练
  • 简介:通过无障碍数字资源促进聋生有效学习是聋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景。本研究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分析“语”网络影视资源促进聋生学习的优势,进行《聋人手语900句》网络影视资源的设计开发,以满足聋生“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的要求。

  • 标签: 影视资源 聋生 资源设计
  • 简介:2013年12月14日,由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承担的卫生部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任务单元“我国重要聋病预防体系、诊治规范及推广应用”的项目中期协调会在亚召开。全国13个省市的18家协作单位代表参会。课题负责人戴朴教授对目前的项目进展和经费等问题进行了汇报,与会者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未来课题规划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 标签: 卫生部项目 预防体系 聋病 三亚 中期 诊治
  • 简介:目的比较高龄老年人配戴全数字助听器和模拟助听器的效果.方法在声场测听的条件下,本文对10名患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高龄老年人(年龄80-90岁,平均84岁,男6人,女4人共11耳),在裸耳情况下分别选配模拟耳背式助听器、全数字耳背式助听器并进行声场测听和问卷调查.结果高龄老年人配藏全数字助听器的效果优于模拟助听器.结论全数字助听器适用于患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高龄老年人.

  • 标签: 高龄老年人 全数字助听器 模拟式助听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浓度聚酮碘液冲洗鼻腔的药物效果及病人的舒适度。方法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慢性鼻窦炎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发作68例,观察组、对照组各随机取5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30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用鼻腔冲洗器进行冲洗(鼻腔冲洗器由北京华声医学科技开发公司生产);观察组采用现配的0.25%聚酮碘液100毫升进行瑜伽吐纳式(鼻吸口吐)冲洗。两组都反复操作3-5次,对照组每天两次,观察组每天一次,每位病人根据病情好转程度决定冲洗天数,观察病人药物疗效及反应。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鼻窦炎、用0.25%聚酮碘冲洗液冲洗有较高的疗效,可减少冲洗次数,提高病人舒适度。

  • 标签: 0.25%聚维酮碘液 鼻腔冲洗 疗效 舒适度
  • 简介:鼻中隔偏曲不仅影响偏曲侧鼻腔的通气功能,还能影响对侧鼻腔的生理功能和鼻窦的正常引流,最终引起一系列的症状。鼻中隔偏曲的患病率,既往的报道差别较大(16%~79%),这种差别可能与鼻中隔偏曲的判断标准和调查对象(如人种、年龄、性别等)不同有关。尤其是人种问题,欧洲人的头颅前后径较长,鼻梁高,气道空间较长;而亚洲人的头颅前后径较短,鼻腔较小。

  • 标签: 鼻中隔矫正手术 鼻中隔偏曲 减张 通气功能 生理功能 判断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A与二码识别对改进消化内科病房输液护理工作质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二条码技术管理与PDA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患者输液信息的识别,通过问卷调查医护人员的接受度,对新工作模式进行效果评估。结果使用PDA与二码识别可以显著减少花费在输液护理上的工作时间,可以被临床护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更换药液的核对时间和临时输液处理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与二码识别在临床输液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二维条码 个人数码助理 输液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医院2008~2011年间,所有进行胆道手术患者的手术例数,统计发生并发症的例数,统计发生胆道手术并发症的类型等有关因素,讨论各因素,提出几点意见。方法通过信息科调阅有关胆道手术并发症例数,分析数据所呈现特征。结果并发症类型,并发症年龄等因素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论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等方面对手术并发症的管理提出建议。

  • 标签: 手术术后并发症 并发症因素 并发症管理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对中国未来改革趋势具有重大的信号和导向价值。在“问题倒逼改革”的研究模式下,医疗卫生明确作为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被社会舆论公认是与城乡一体、房价并列的重大改革领域。试以《决定》为导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后10年医改趋势。

  • 标签: 卫生保健改革 卫生服务使用研究 政府政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种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689例急诊科抢救病人,将其随机分为组,采用种进针送管方法,对比组病人的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结果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安全便捷,保护血管,适合急诊科抢救工作,特别是危重患者,便于开放静脉通路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操作过程中改进进针置管的方法,增加置管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留置针,置管方法,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