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可训练助听器增益训练功能开启的时间对可听度及噪声下言语理解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试验将36名助听器初戴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增益训练功能在助听器验配当天开启,而对照组的增益训练功能在验配1个月之后开启。经过三个阶段为期10周的增益调节和听觉适应后,采用言语清晰度指数(speechintelligibilityindex,SII)、噪声下言语测试(HearingInNoiseTest,HINT)、助听响度问卷调查表(ProfileofAidedLoudness,PAL)和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nternationalOutcomeInventoryforHearingAids,IOI—HA)对助听器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在验配后第8周的轻声可听度有明显差异,但主观言语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61%的受试者更倾向于使用增益训练后得到的优化增益,并且希望继续使用增益训练功能。结论提前开启增益训练功能虽然对最终获得的优选增益有影响,但对助听后言语理解度没有影响。
简介:目的:本研究探讨学语初期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与接受听觉口语法治疗的时间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听障个案18名,听觉年龄为8~16个月,以华语婴幼儿沟通发展量表婴儿版测验其语言能力,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常模成绩进行比较,预测分析听觉年龄和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对语言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听障儿童词汇理解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没有差异(P〉0.05),但词汇表达显著落后于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比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表现优异。此外,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及康复时间亦能有效预测其词汇理解及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结论学语初期听障儿童接受与健听儿童相同时间的听觉和语言刺激,其词汇理解发展速度与健听儿童无差异。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皆优于健听儿童,且词汇理解和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随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表明听觉口语法治疗在听障儿童学语初期的效果首先反映在词汇理解和晚期沟通手势上。
简介:目的:统计转诊至我院行听力筛查婴幼儿的转诊时间及原因,初步分析目前贵州省部分地区听力筛查及转诊中存在的问题。方法2003至2012年从贵州省部分地区各级医疗机构转诊至我院进行听力筛查(初筛及复筛)的婴幼儿共计817人,统计分析转诊时间、外院筛查次数、转诊的原因以及外院筛查结果与我院复筛结果的对比情况。结果初筛转诊者中通过医生告知听力筛查知识的婴幼儿转诊时间明显早于儿保医生发现小儿疑似听力异常者。复筛转诊者中,外院OAE与我院OAE结果相符合者占56.93%(452耳/794耳),不相符合者占43.07%(342耳/794耳);外院OAE与我院AABR结果相符合者占57.92%(139耳/240耳),不相符合者占42.08%(101耳/240耳);高危婴幼儿符合率高于普通婴幼儿(p<0.05)。结论本次调查显示,目前贵州省的听力筛查转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加强规范化培训,落实好听力筛查转诊制度。
简介:1前言2011年,美国听力学学会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次关于听力学服务和教育的调查[1],13个参与国家代表了全球不同经济发达水平和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主要区域,如听力学发达的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听力学尚在起步阶段的尼日利亚、博茨瓦纳和印度等国家。中国没有参加此次调查。虽然这些国家在听力学发展方面相当不平衡,具体实践也各有不同,但该调查得出的5项共识却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譬如加强对于听力损失的认识和宣传,提高听力学作为一门特殊专业的地位等,其中尤其强调提高听力学教育标准和服务质量,并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尽快改善听力学教育水平,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听力学服务。
简介:本文介绍了日本特别支援教育背景下的听觉障碍教育及其课程体系,重点介绍了特别支援学校(听觉障碍)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
简介:摘要儿科医学专业是一门很特殊的临床学科,具有动态持续的特点,因此小儿绝不是缩小的成人。它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后才能胜任儿科医师的职位,并且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我国目前儿科医学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传统的儿科医学教育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分析国内外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重点、培养手段、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初步探讨建立具有儿科特色、符合儿科医学人才培养需求、切实可行的儿科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儿科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