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Ⅰ型庖疹病毒感染致小鼠面神经麻痹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单纯庖疹病毒1型(herpessimplexvirustype1,HSV-1)在小鼠面神经麻痹发生过程中的致病机制及作用部位。方法:选择53只16-18g、4周龄雌性Balb/c小鼠,用26G针头在49只实验组小鼠右耳廓背面近耳根部皮肤连续搔刮后,将25μLHSV-1病毒液滴在创面上。同样方法搔刮左耳廓,滴25μLPBS作为对照。另4只动物不作处理,作为空白对照。PCR法检测接种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实验动物相关部位的HSV-1DNA表达。结果:49只接种动物中,37只(75.51%)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神经麻痹。其中,右侧14只(14/37,37.84%),左侧3只(8.11%),双%20只(54.05%)。
简介:目的探讨小学聋生概念组织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方法采用词汇自由回忆的实验任务,对小学一、三、五年级30名聋生的概念组织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①一年级聋生概念组织以SF联系和主题关联为主,较少形成分类学关系;三年级聋生3类概念组织形式都有所发展,但其概念组织结构与一年级聋生相似;五年级的聋生以分类学关系组织概念的能力已经获得很好发展,成为概念组织的主要形式,SF联系和主题关联也是其概念组织的重要形式。②聋生概念组织结构中,分类学关系和主题关联两种概念组织类型表现为随年级的增高而发展;SF联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聋生概念组织的发展落后于健听儿童,但其发展趋势与健听儿童相似。结论不同年级聋生概念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聋生概念组织结构随年级的增高而发展变化。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明确乳突CT正常的患者进行乳突探查的必要性。方法病例材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为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术前完善检查,102例患者中乳突CT异常的患者为85例(83.33%),乳突CT正常并且干耳2月以上患者17例(16.67%)。所有患者均全麻下进行乳突开放术及鼓室成形术。结果102例患者术后随访鼓膜愈合均良好,乳突CT正常的患者在术中探查乳突、鼓窦、鼓室、听骨链、咽鼓管口区域,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一个及以上区域的病变,多处病变影响乳突鼓窦引流。结论乳突CT正常不能成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鼓膜修补的标准,除外伤性鼓膜穿孔外均应进行乳突探查。
简介: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组9天龄sD大鼠皮下注射500mg·k^-1·d^-1阿米卡星连续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连续1周。分别于用药后l天、1周和3周行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仪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耳蜗听功能,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常规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ABR阈值,用药后1天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周与用药后1天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药后3周和用药后1周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随用药后时间延长,何替器细胞损伤从感觉毛细胞到非感觉支持细胞,用药后3周出现立方上皮样结构。实验组大鼠无前庭功能障碍。结论阿米卡星连续用药可导致幼年大鼠耳蜗毛细胞的严重损伤,而对前庭功能影响较小。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噪声暴露后其耳蜗电生理与血管纹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使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后减轻血管纹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组大鼠噪声暴露后腹腔注射EGb761.对照组动物噪声暴露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处理前后对两组的听力及透射电镜所见耳蜗血管纹结构加以比较。生化检测耳蜗血管纹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实验组的听力损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耳蜗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血管纹边缘细胞核周间隙明显增宽,核异染色质明显边集,线粒体水肿,嵴断裂或消失,部分空泡化。实验组耳蜗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SOD、MDA检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鼠噪声暴露后应用EGb761能降低ABR阈移,其机制可能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纹细胞,从而减轻噪声性耳蜗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监测中与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的相互配合问题。方法在院内各临床科室中都配备1名专业感染控制人员,每月定期进行采样监测,同时在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中展开细菌监测工作,找到菌落超标原因,为院内感染监控提供可靠数据。根据各科室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手、空气、物品、消毒液、医疗器械等细菌量进行监测,并及时与院感科沟通反馈,同时做好检验科自身感控工作。结果微生物检验室将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培养、药敏实验等检测结果定期向科室和院感科报告,当院内感染爆发时,承担相应检测工作。结论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在院内感染检测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应配合院感建立良好组织机构和宣传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简介: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可行性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6只健康5周龄C57BL/6J小鼠,腺病毒组10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有Hath-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greenfluorescentprotein,EGFP),人工外淋巴液组6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腹侧听泡外入路导入耳蜗鼓阶底转。分别于术后第7天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后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耳蜗冰冻切片观察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腺病毒组耳蜗内目的基因呈广泛表达。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且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广泛表达。
简介:目的进一步探讨bFGF-Math1基因在前庭上皮细胞系(UEC-4)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bFGF-Math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I-bFGF-Math1)转染UEC-4细胞,利用RT-PCR技术检测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的分化及特异性抗体的表达.结果脂质体介导的基因可在细胞内获得良好的表达,转染后24h,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转染后细胞可以表达毛细胞特异性蛋白Myosin7a.结论bFGF-Math1基因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可以有效地诱导支持细胞向毛细胞样细胞转变.
简介:《听觉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49.8元。以听觉发展的四个阶段(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听觉理解)理论为基础,系统构建了一套听觉功能评估体系。本书除适用于听力障碍的听觉功能评估,还适用于其他各种言语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嗓音障碍等)、语言障碍(如失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等)、学习障碍等相关评估,从而为听觉、言语、语言、学习障碍患者矫治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本书作为言语听觉科学系列教材之一,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200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5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及美国西雅图言语听觉基金会资助,既可作为言语病理和听力学临床实践的指导手册,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典型主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中变位试验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探讨BPPV自愈性机制及发病机制。方法详细记录2011.12~2012.4头晕门诊就诊的76例位置性眩晕患者病史、体位试验,45例符合贵阳BPPV诊断标准,31例变位试验阴性,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PV组平均年龄53.5±13.6,阴性组平均年龄49.7±14.8,两组年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1.076,P=0.286,P>0.05,两组年龄没有差别;BPPV组病程(除外半年以上患者):平均13.5±13.17天,阴性组平均14.2±13.84天,两组病程进行非参数检验,Z=0.429,P=0.668,P>0.05,两组病程没有明显差别。结论BPPV存在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除了管石症及嵴顶耳石症,可能与耳石器官及球囊与椭圆囊神经病变有关。自愈型BPPV可能和耳石器官的轻微病变有关,因此代偿迅速完全。
简介:目的考察小学生的聆听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年级差异,其聆听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方法选取174名8~12岁三~五年级小学生,其中男生104名。女生70名,采用《双音节词识别词表》对被试进行“听写词测试”,采用(《儿童语音均衡式识别能力评估词表》对被试进行“听选择测试”,记录测试的正确率。结果①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听写能力差异极显著;②听写能力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听写成绩要好于男生;③听写能力与学业成绩呈弱相关,其中与语文、英语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与数学的关系不大。结论社会人文类学科比自然科学类学科更容易受到听写能力的影响,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小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和建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血清对体外缺氧条件下纯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出生1d的新生乳鼠30只,采用“两步筛选法”纯化培养SD新生乳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选取出生7d的SD大鼠6只,采用“改进的酶消化法”纯化培养新生SD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然后按照125的比例将RGCs接种于被视网膜Muller细胞包被的培养基中建立共同培养模型,在体外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葡萄糖(50mmol?L-1)和连二亚硫酸钠(1.0mmol?L-1)(高糖缺氧组);仅加入葡萄糖(50mmol?L-1)(高糖组);加入连二亚硫酸钠(1.0mmol?L-1)(缺氧组);在上述基础分别加入制定好的20%体积分数的补肾活血中药血清进行干预,分别测定24、48、72h培养模型外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结果补肾活血中药可以明显降低高糖、缺氧条件下RGCs细胞LDH漏出量及提高视网膜Muller细胞GS活性结论高糖或缺氧条件下可以造成RGCs、视网膜Muller细胞的细胞膜稳定性变差,通透性增加,补肾活血中药可以改善细胞膜的稳定性,提高GS的活性,从而达到保护RGCs细胞的目的。